就像我們昨天說的那樣(科幻影片 是網大制播題材的黑洞 or 綠洲?),中國科幻電影前途未卜,仍在拓荒的階段,但是科幻題材的出現頻率確實越來越高了。
近日,打著“國內首部CG網絡大電影”旗號誕生的《時弦》上線了,并且一經上線,便入圍了蛋撻網絡大電影日播榜。
你們懂的,蛋撻君又開始好奇了,要知道動畫形式的網大《星游記》剛剛上線,即獲得首日400萬播放的驚人成績。撇開這個強勁的對手不說,相對其它題材的網大影片,動畫電影在制作上更加費時費力,收入也沒有太明顯的上漲趨勢。同時網絡電影仍處在一個以快取勝的階段,CG動畫和網大的融合產物究竟會是怎樣的呢?
人人都喜歡新鮮事物
單從數據來看,《時弦》的成績并不差,上線首24小時的播放量為143萬,上線當日便奪得了日播榜的第三名。截至發稿,《時弦》的累計播放量為445萬。
但是這些數據并不能作為《時弦》是一部優秀網大的佐證,畢竟人人都有好奇心,任誰一看到新鮮事物都有查探一番的沖動。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影片的彈幕分布狀態看出。
整部電影的時長在60分鐘左右,彈幕的峰值出現在影片前6分鐘,其后直線下降,到影片結束都沒有出現另一個明顯的高峰。
這說明了兩種可能:
其一,影片沒能在前6分鐘吸引住大部分觀眾,導致6分鐘的試看時間結束以后,都離開了網頁;
其二,影片全程都是尿點,甚至于無法激起觀眾的吐槽之心。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好當
現在人人都在搶頭部內容,盡管初次誕生的產物不一定完美,盡管誰也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否一擊成功,但拼的就是一個“如果”、一個可能。但是顯然《時弦》只做到“第一個”,并沒有把自己做成精品化的“頭部”。
據稱,“《時弦》全片采用超寫實CG畫面,突破技術壁壘,填補了國內網絡影視行業內科幻末日題材的缺失,勢必提升國內網大的整體格調和制作水平。以硬科幻作為外殼,講述在高科技的背景下發生的關于人性的故事,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和感官體驗。”
有時候餅畫得太大,現實就會非常殘酷地教你做人。無論我們觀察播放頁面下方的評論,還是豆瓣的評論頁,大多數觀眾都在“噴”這部網大不知所云,儼然又是一個粗制濫造的垃圾。
概括一下,無非是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畫面灰暗,不夠寫實,特效差;
音畫不同步,配音讓人出戲;
世界觀不清晰,劇情節奏不連貫,沒有任何深意和正能量傳遞。
雖然評論中也有抱以支持態度的觀眾,但是無奈基數太小,瞬間就被淹沒在批評聲中。這里蛋撻君也希望制作團隊能夠收到網友的評價,在未來制作更好的續集或其他作品。
冠以光彩之名 不如打磨基礎
《時弦》的問題在于,在宣發之際給影片戴了一個高帽子,拉高了觀眾的期待,但是沒有可以支撐的內容,落了個啪啪打臉的下場。
影片在宣傳時,放出了“國內首部CG網絡大電影”、“末日題材”、“硬科幻”的字眼,讓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習慣于在類似影片身上尋找本片的影子。
比如,蛋撻君的腦海中就浮現了《蘋果核戰記》《銃夢》《蒸汽男孩》等片,“失憶主角”、“硬科幻”、“CG動畫”等標簽都是如此似曾相識。但很可惜的是,《時弦》只做到了表面功夫,或者說連表面功夫都沒有做好。
影片正片很難不讓人感到失望,傳說中精細的人物微表情絲毫領略不到,看畫質與2005年推出的《最終幻想Ⅶ:圣子降臨》也存在著較大差距,更別說最新推出的《最終幻想15:王者之劍》的差距了。
蛋撻君只想說:就算動畫產業本來就是日本的強項,也沒道理十多年過去了,連皮毛都還沒學到吧?
不過,畫質、制作都不是最重要的,對本片來說,最致命的應該是披著科幻之名,卻絲毫讓人感覺不到硬科幻的內容。
《蘋果核戰記》作為日本最早的賽博朋克長篇作品之一,其設定和風格影響了后世很多作品;《蒸汽男孩》則將工業革命的早期科技與信息革命甚至未來科技結合,創造出一個架空的維多利亞式世界觀。
反觀《時弦》在世界觀設定以及故事講述上的缺失,使得其在內容上落了下乘,很難讓人感受到其到底“科幻”在哪些方面。
而這也是大多數網大欠缺的一點,外表看著光彩,實際缺少內在,所以無法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也無法對后續作品產生正面影響。
可以說,《時弦》無論是其頗具意境的名字,還是其“國內首部CG網絡大電影”的定位,都激起了觀眾點擊觀看的欲望,可謂做到了準“標題黨”的水準,但是后續內容制作乏力,劇本和動畫鏡頭差強人意,最終導致了大多數觀眾選擇離開。
人人都想做頭部內容,但是頭部內容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也不是初次面世的內容都算頭部內容的。無論你的設想多么宏大、多么華麗,最終都要建立在有內容的基礎上,否則也不過是空架子而已,一擊即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