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長太 編輯/怪咖娜娜 美編/碧落
1.時間與碎片時間
時間本就是連續的,何來的碎片時間呢?碎片時間是人在使用時間的過程中人為地劃分為細小、零碎的時間。
①時間:物質存在的可用鐘表來量度的屬性。某一過程的發生、發展、終止,既反映了過程的持續性也反映了順序性。過程的持續性表現為時間間隔,順序性表現為日期和時刻。
②碎片時間:所謂的碎片時間,即指日常工作、學習之余閑散的、零碎的時間。這些時間不是很長,如等車、排隊、等人等情況所用的時間。這些時間不適宜做比較有深度的事情,一般用來手機閱讀、玩游戲等。
——在線《新華詞典》
我們這里所說的碎片時間,其相對概念就是整塊時間。碎片時間是那些容易忽略的時間,那些不注意使用就會輕易流失的時間。不論怎么理解怎么劃分,“碎片時間”這個詞讓我們對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時間有了標記和識別,而正確地管理“碎片時間”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管理時間。
2.整塊時間
整塊時間我們可以理解為相對較長而又完整的一段時間。比如我們參加一次90分鐘的考試,去電影院看一場120分鐘的電影,去籃球場打一小時的籃球等等,這些都是整塊時間。
我們發現,大部分整塊時間都有一些共性:
①單一環境,通常不會切換多個物理空間;
②環境較為封閉,受外界干擾較少;
③如果環境內有多人,大家都在做類似的事情。
這其實是大部分整塊時間的特性,而另外一些人可以讓自己在各種環境中都獲得整塊時間。
如果你學會集中注意力,就會掌控自己的精神能量,進一步投入各種思考活動中。——《生命的心流》
3.心流
美國前桂冠詩人斯特蘭德(Mark Strand)對心流的概念有這樣一段描述:
當你沉浸在工作中,你便失去時間感,完全出神,全副精神都關注在所做的事情上……當你將某件事情做得十分出色時,你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心流(flow)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米哈里齊克森認為,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特征:
①我們傾向去從事的活動;
②我們會專注一致的活動;
③有清楚目標的活動;
④有立即回饋的活動;
⑤我們對這項活動有主控感;
⑥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
⑦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時間而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消逝;
⑧不斷優化的障礙,我們對于所從事的活動是力所能及且具有一定挑戰的,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練習來增加完成障礙的能力。
整塊時間容易獲得心流,在心流狀態下也容易讓專注時間變長。想深入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可以閱讀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所寫的《生命的心流》。
4.人與環境的關系
我們都需要在環境中生存并依賴環境,會受環境影響同時也會影響著環境,但和環境的相互影響程度不同。簡單來說,我們和環境的互動有三種關系,這也正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
①心隨境轉:外界變化,我們內心受到牽引、影響,我們的行為也受到影響。通常這個時候自己能力、心智不足,外界的困難、別人的態度都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和行為。
②對境無心:外境變化,內心不會受到波動、起伏,該做什么還做什么。隨著自己能力提高、心智成熟、閱歷增長,別人的觀點已經不會再影響自己,外界環境的波動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目標和志向,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向何處去。
③心能轉境:內心可以不受外界影響,順應并利用環境,內心的想法和自己的行動可以帶來環境的改變。有能力、有閱歷,堅定自己的目標和志向后,又具有智慧,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言一行都是別人的榜樣,他人和環境逐漸也發生著變化。
每個人所處的階段、環境不同,擁有整塊時間的能力也不同!
當我們處在第一個階段,由于對外界環境敏感度高,經常受到影響,所以并不容易獲得大塊時間,不容易長時間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這樣也影響了我們在某一個領域深入學習、鉆研提高的精力投入,個人的成長也會受到影響。在這個階段,一方面需要投入時間學習,增長見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另外一方面需要鍛煉自己的專注力。如果能做到,人生就可以開始轉彎,逐漸做到對境無心。
如果我們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就要留意選擇對自己成長有利的環境,選擇對自己成長有幫助的人,通過環境來幫助自己獲得大塊時間,甚至達到心流狀態。比如自己在家里學習英語定力不夠,看幾分鐘書就坐立不安、想看電視、想吃點東西,那可以考慮報名參加一個英語學習班,或者干脆報名參加一個提供住宿的英語學習班,身邊的同學都在學英語,日程安排也是英語學習,那么自己就可以逐漸提高。
在第二個階段,已經可以專心做事,已經可以在專注的領域上有所收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
解釋: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在第二個階段之后,不僅有能力、有智慧專心做事,如果在此階段再進一步,用心做人,為他人思考、為他人服務,便能影響他人、影響環境,心能轉境。
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
解釋:圣人以“無為”的方式行事,用“不言”的方法教導別人。萬物興起時,不勉強阻止,也不強占天下創造的成果。有所倡導時,不依恃自己的才能,事業成功了,也不把功勞攬在自己的身上。正因為他不居功,他的功勞才不可磨滅。
5.記錄自己的時間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一天有多少整塊時間,有多少碎片時間,不妨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記錄,了解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
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書中關于“時間管理”曾經提到過“時間記錄法”,書中這樣寫道:
許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保持這樣的一份時間記錄,每月定期拿出來檢討。至少,有效的管理者往往以連續三四個星期為一個時段,每天記錄,一年內記錄兩三個時段。有了時間耗用的記錄樣本,他們便能自行檢討了。半年之后,他們都會發現自己的時間耗用很亂,浪費在種種無謂的小事上。經過練習,他們在時間的利用上必有進步。但是管理時間必須持之以恒,才能避免再回到浪費的狀態上去。
如果你還沒有記錄過自己的時間,那么很有可能你還不知道自己使用時間的狀況有多糟糕。記錄時間的使用狀況有多種方法和工具。
談到記錄時間,推薦大家學習一下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管理法。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是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對個人時間進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這種方法建立在數學統計的基礎上,重點是對消耗時間的記錄進行分析,使人們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時間利用狀況,并養成管理自己時間的習慣。
簡單地說,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就是要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是個人時間定量管理的方法。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奇特的一生》這本書,這本書對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管理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至于具體的記錄方法,我了解的有以下4類:
⑴ 手工記錄
找一個本子和筆,記錄自己做某件事情的起止時間。如:
8:00-8:35,上新聞網站看新聞
8:35-8:40,去洗手間
8:40-8:45,收拾桌面
8:45-9:12,回復電子郵件
9:12-9:14,接了一個電話
9:15-9:18,泡茶、喝水
……
這種記錄方法,需要有意識地記錄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起始結束時間。好處是簡單易操作,問題是容易忘記記錄一件事情的結束與另外一件事情的開始。
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不妨嘗試和訓練,對自己一天的生活進行一次完整的記錄。記錄之后,再對自己一天使用時間的情況進行分析。
⑵ 手機APP-aTimeLogger
通過紙質記錄書寫的方式,對于多日的數據不方便整理分析。如果你想長期統計自己時間使用情況,可以了解一下aTimeLogger。
使用這個軟件的好處是:
①記錄速度更快;
②可以對自己做的事情進行設置,比如看書、打電話等常做的事情類型,以后只需要選擇這件事,然后點擊記錄開始、結束就可以,系統會自動計算所耗時長;
③可以對某一個時間維度內(比如一周)進行統計分析,讓你從全局上更好地分配時間。
⑶ 電腦軟件ManicTime
自己有意識地手工記錄時間的方法,詳細但記錄起來有一定難度,經常容易遺忘。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可以使用ManicTime自動記錄你在電腦前操作各個軟件的時間。
下面這張圖是我某個下午記錄的截圖:
①左下角區域,自動記錄了你在電腦前所有軟件切換的操作,相當于前面提到的用紙質的方法記錄自己做一件事情的開始結束時間。當然,自己在切換軟件的時候經常是無意識的,依靠紙質記錄非常困難。
②右下角區域,對各個軟件進行了顏色上的標注,匯總了使用該軟件的所有時間。這樣,你可以了解自己真正有效工作的時間有多少,閑聊和浪費的時間有多少。
③Computer Usage這一行,綠色代表在使用計算機,紅色代表沒有操作計算機。
④Applications這一行,每一種顏色代表一種軟件,比如綠色代表360安全瀏覽器,黃色代表Outlook等等(和右下角區域對應)。從圖中可以發現很少有一種顏色保持很長時間,這代表我當時在各種軟件中切換。我發現我真正辦公的軟件只有Word、OneNote、Outlook,這幾個軟件的操作經常中斷,說明我的專注力不好。
⑤Documents這一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對一些軟件打上標簽,比如將Word、Outlook歸為“辦公”,這樣就可以根據你的標簽進行統計(我當時并未設置標簽,系統自己進行了判斷)。
使用Mac的朋友可以下載“ManicTime Alternative for MacOSX”。
⑷ 攝像
如果你想更詳細地了解自己一天的行為、狀態,可以試試使用攝像的方式。當然會受到環境、位置的一些影響,所以攝像的方式可以和其他方式結合起來使用。
6.自己不要切碎時間
當我們記錄了自己的時間以后就會發現:碎片時間比自己想象的多很多。這很正常,大多數人,即使工作多年依然很難獲得多次完整的大塊時間做同一件事情。不只是你,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的念頭經常會漂浮不定。
所以,對于碎片時間,我們不是去利用,而是考慮如何減少碎片時間、增加整塊時間。
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每個人都會不斷產生雜念,怕就怕我們不去觀察這個念頭(覺)。
只要你開始不斷記錄自己的時間情況,了解自己一天產生了多少不必要的碎片,相信你自己就有辦法去解決了。
7.防止別人切碎你的時間
很多時候,自己雖然安定,但外部環境會切碎你的時間。工作期間,我們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經常會受到很多干擾:
①別人來到你工位;
②接到電話;
③收到電子郵件或QQ等消息。
以上情況都會打斷你正在進行的工作。此時如果有一個處理機制,我們就會坦然面對。我們可以嘗試用以下流程處理:
①判斷這個事情是否同時滿足“重要”和“緊急”兩個要素。
②如果滿足“重要”并“緊急”的條件,記錄一下手頭正在做的事情,去處理這件事情。
③如果不滿足“重要”并“緊急”的條件,和對方說我手頭正在忙一些事情,你說的事情我已經記錄下來了,我在某個時間找你(或者某個時間之前找你)。把剛才的承諾記錄到自己經常看的系統中。在這個時間之前可以提前準備一下溝通的內容,然后找對方溝通。
那如何判斷“重要”和“緊急”呢?我個人有以下習慣,供大家參考:
①直線領導(或者長輩)找你溝通的事情,你能從對方情緒上感覺這件事情迫切,或者這件事情本身就必須盡快去做;
②其他同事或下屬找你溝通的事情,經過你的分析,這件事情非常緊急,如果現在不做就會有很大損失,或者做了會有非常大的益處,錯過當前的時間便失去了機會。
這些情況以外的,我都會記錄下來,告訴對方我記住了,我會安排時間找你溝通或者做這件事情。
如果我們不懂得避免時間被切碎,那么一天下來難以聚焦、難以產生具有創造力的工作成果,你的職業就難以卓有成效。
事勿忙忙多錯。——《弟子規》
8.不要輕易去切碎別人的時間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不僅要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也要合理規劃部下的時間,不要輕易切碎部下的時間。懂得尊重別人的時間,同時卓有成效,會讓你在職場上獲得尊敬。
在和同級或領導溝通的時候(除非這件事情特別緊急),最好做到提前準備好溝通材料,提前預約以便對方也能有所準備,提前規劃時間,達成更好的效果。
9.利用難以避免的碎片時間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幾點,一方面減少自己切碎時間,也避免了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人切碎時間,也懂得了不輕易切碎別人的時間,那么再考慮如何利用那些難以避免的碎片時間吧。
常見的碎片時間通常發生在以下環節:
①起床洗漱、早飯期間;
②上班路上;
③午飯時間;
④下班路上;
⑤等電梯、無聊會議、銀行排隊、理發等。
對于碎片時間的使用,我分為4類:
①休息,養精蓄銳:比如閉目養神、數呼吸,讓自己思緒平靜;20分鐘的午睡;
②學習辦公:看電子書(多看閱讀)、聽有聲錄音(喜馬拉雅)等;
③鍛煉身體:很多運動是可以原地進行的,運動并一定要到操場或者健身房;
④溝通:打電話、回復微信或QQ消息、回復郵件等。
了解了有哪些碎片時間,也了解了碎片時間可以做什么,剩下的就是臨陣發揮了。
10.舉例
6:00-7:00,起床
6:00起床后,打開手機中的《道德經》錄音,利用早起后的碎片時間邊聽邊洗漱、準備早飯、吃飯。
7:00-8:00,上班路上
7:00出門前,戴上藍牙耳機,把手機和藍牙耳機連接上,使用上班路上的碎片時間,把碎片時間轉為學習的整塊時間。一路上用藍牙耳機聽錄音,如果是地鐵或公交車上有座位、不擁擠,看一會兒電子書、回復一些簡單的郵件。整個過程,即使精神不錯,我也會閉目養神休息幾分鐘。到這個時候,我已經學習工作兩個小時了。
8:00-12:00,上午工作
8:00到公司以后,同事還沒到,非常安靜。開始用番茄時間(25分鐘一個時間段)工作(整塊時間),工作一個番茄鐘休息5分鐘。休息時間對于我來說也是碎片時間:第一個休息時間(碎片時間)泡了杯檸檬水;第二個休息時間(碎片時間)去了趟衛生間,回來在工位附近做20個蹲起活動,伸伸懶腰,吃一點點干果。這一個小時非常的安靜,沒有其他人打擾,而且精力非常好,我處理了兩個有難度的工作。
9:00,我開始第三個番茄鐘(整塊時間)。9:05,陳經理找我溝通一點事情。我問她關于什么事,她說是一周以后的一個客戶拜訪安排,需要溝通一下細節。我想了一下,這件事情并不是迫在眉睫,細節在一分鐘內也無法溝通好。 “你稍等一下,”我看了近兩天的安排后說,“我準備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我們明天上午9:00到9:30溝通這件事怎么樣?”陳經理說:“好的,那明天溝通。”于是我繼續手頭的工作。(避免整塊時間被切為碎片時間)
9:20,完成了第三個番茄鐘(整塊時間),我感覺有些疲勞。于是,我邊整理桌面、抽屜,邊和同事做簡單的溝通。(主動把時間切碎,讓自己身心放松)
10:00,參加一個會議,這個會議不是我主持的,我預計會議時間較長而且可能中間沒有休息,提前去了洗手間,泡了一杯普洱茶帶到會議室。會議進行到了12:00!(整塊時間)
12:00-13:00,午休
12:00,我帶上藍牙耳機,邊聽有聲書邊到公司附近吃飯。從出發到排隊取餐、吃飯、回公司,一共用了40分鐘,我絲毫沒有浪費時間,一直通過聽的方式學習。12:40回到公司,閉目養神休息20分鐘。(利用碎片時間)
13:00-17:00,下午工作
13:00-14:00,上午的工作、學習比較飽和,午飯剛過自己的狀態不是非常好。于是,用兩個番茄鐘的時間瀏覽一些不太重要的資料、整理一些文檔。(低能耗的整塊時間)
14:00-16:00,這個時間段等待同事來切碎我的時間,間隙處理一些零散的時間。這個時間段,我不會對自己具體完成什么有過高的要求。(主動把時間切碎,降低自己的壓力)
16:00-16:30,到樓梯、走廊人不多的區域,健身十幾分鐘,放松一下。(整塊時間)
16:30-17:30,對今天的一些工作事務進行收尾,做明天計劃。減速,放慢自己思緒。如果有其他同事來找我溝通工作,要么簡要溝通,要么安排后續時間。(整塊時間)
17:30-18:30,下班路上
不是很想聽錄音看電子書,看看風景、觀察呼吸或閉目養神。
18:30-22:20,在家
陪伴家人的時間通常不會做工作上的事情,也不會使用電腦。但如果是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我可能會打開電腦,邊寫博客邊陪家人看電視聊天。(這時候就不考慮是碎片還是整塊了。)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
本文源自幸福進化俱樂部《進·化》雜志第1605期
精心烹調成長干貨大餐!期待您的投稿|簡書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