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選擇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一代偉大的文學家,更不如冠以思想家的名號。他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偉大的作品,而《卡拉馬佐夫兄弟》更是當之無愧的扛鼎之作。其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觸及了人類最本質與核心的問題。關于宗教,關于信仰,關于自由,關于善與惡。在新約第四章中,魔鬼對耶穌進行了三次試探,這本身便涉及了關于人類和社會的幾個核心問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因為這一段對人心與社會的終極探索成為思想與信仰的先導者與引領者。

在對宗教并非很了解的情況下,讓我們先看到這樣幾個問題。人性的善與惡,世俗權利,自由與秩序,信仰與理性。這些關于人心與社會的終極問題,自古至今從不缺少探索者與解答者,而實際上并沒有誰給出了真正的答案。關于真理只能不斷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試圖接近,但真理沒有它確定的面目,我們人類所探索出來的本身也帶有了自身的局限性。我們所探索出自認為正確的反而可能是正確的相反面。所以,關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與解答,只不過是一個身處其中的人所做的試圖接近真理的嘗試,而真理是什么,并不能通過只言片語得到解答。

一,宗教大法官簡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我們創造了這個情景,提出了這些問題,但最后卻沒有做出任何明確性的解答。耶穌沉默的一吻,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傾向。主教的言詞帶給了我們思考,代表了作者對于這個問題的探索,我們可以將其思想概括為幾個問題要素,在以下稍作探討。

二,關于人性的問題。

主教在對耶穌的言詞中指出,在生存面前,人類是不追求自由的,或者說是選擇放棄自由的。人類無法承受上帝給予的自由而選擇追求塵世的權利和幸福。在主教這里,人本性是惡的。人是膽小,懦弱,功利的,在這個前提下,主教得出了人選擇面包而不是自由,選擇世俗而不是信仰。在圣經中,對人性的理解有兩重意思,一方面,人是由上帝造出來的,所以必然帶著善的本質,上帝滿意自己的作品,人也因此是善與美的代名詞。另一方面,人卻時而違抗上帝的意志,選擇聽從魔鬼,為了生存的種種而互相殘殺,暴露出殘忍 與邪惡的一面。上帝賦予人自由,因此也給了人選擇善與惡的自由。

在主教眼中,人類是懦弱與現實的,人總會對自己手中的面包感到不滿意,總是希望得到更多,因此便會產生彼此之間的爭奪與殘害。在人類互相殘殺之時,會出現一種無秩序狀態,在自身的面包都不能確保時,誰又會選擇自由呢。上帝的本意是給予人類自由,結果卻產生了不想看到的結果。自由在人眼中變得不值一提,變得可有可無。這時也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被人類放棄的自由要交給誰來統治。人類無法承受信仰中的自由,只好選擇塵世中的面包與自由。在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分化中,總會產生強者與弱者,強者依靠自身的優勢,占據大部分的資源,而弱者常常會陷入窮困的境地。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弱者只好依附于強者,將自由交給他們,乞求強者給予的面包來生存。弱者把自由交給了強者,選擇了世俗的生存。而強者為了永久的保持這種統治關系,則會不擇手段的保持自己的地位,在同階級之間選擇競爭,保全自身的地位。從這個角度來看,強者也失去了自由,即強者所建造的所謂的巴比倫塔的問題。強者擁有了世俗的權利,卻為了保有自身的權利而去擴張,去爭斗,從這個層面看,強者也是被世俗的誘惑所俘虜的。無論是強者或者是弱者,按主教的看法來說,都是失去自由的。或者說,他們都在面包與自由之間選擇了前者。弱者為了生存而依附于強者,強者為了自身的權利而淪為世俗的附庸。從人本性的世俗與惡出發,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世俗的幸福與滿足,在主教看來,人類所希望的只是生存,面包,與權利,欲望。而這些東西宗教都無法給予,宗教所呈現出來的,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精神層面的信仰與信念,而非實實在在的生存滿足。所以主教對耶穌的觀點與行為不屑一顧,對于世俗的的人類來說,他根本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不能給予人類實際的滿足。

而我們真的能完全同意主教的觀點嗎?不可完全否定,因為耶穌沒有說什么。在主教發表完自己的言詞之后,他只是沉默的吻了主教,這不能代表什么,卻也代表了一定的東西。他既不認同也不否定,他也能看到世俗的惡,他知道上帝的觀念對于世俗的惡沒有實際上的改變與作用力,所以他并沒有否定主教的言詞。但是,耶穌不可能放棄善念與信仰,所以他也并沒有同意主教的觀念。世界存在惡,但是用惡來抵擋惡,人類永遠不會得到真正的解放。

三,關于信仰

我們總會說,這是一個信仰缺乏的年代,這是一個懷疑的年代,懷疑的年代更需要信念與思想的支撐.宗教作為一種思想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之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現實的苦難不能通過意志來解決,但是若沒有了信念,沒有了善與美,人類社會便會變成真正的世俗的地獄.

陀思妥耶夫斯基無數次的試圖探索宗教的意義,社會的殘忍與黑暗使他不得不去思考宗教的價值所在.耶穌在最后沒有對主教進行反駁,可以看出作者價值觀中,對這個殘忍世界的現實的洞察.但是最后的最后,不是伊凡獲得了拯救,阿廖沙在孩子們的一片贊歌中為全書寫出作者心中的期許與答案.

人類社會是一個表面上的物質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存而奮斗,而你爭我搶,不擇手段.生存成為了首要的目的.世俗的幸福,面包,權利,欲望,成為了幸福的標準與衡量的準則.而這種社會注定帶來后果便是不平等與殘忍.強者與弱者之間的不平等,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斗爭的殘忍.我們總是在尋求一種更為合理的政治方式來統治這個社會與人類,但實質上卻是轉變了不同的方式來統治弱者,國家機器的目的與功能從來就沒有變化.用惡來衡量人,用政治來統治人性,來管理惡,帶來的只能是無窮無盡的循環與人類社會的掙扎.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生存的必要性,不得不承認客觀存在的惡,我們必須面對生存與這個社會.所以我們不能完全否認現有的制度.

但是,當惡存在時,用另一種惡來抵抗并不能將其轉換,只能造成無窮無盡的循環.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探索自身,探索與這個客觀物質世界與自身精神世界和諧相處的過程.我們要原諒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一開始不愿看到的東西.我們要承認世界的現實.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追求真理,不能放棄善的堅持.這是人性最初衷與本質的一面.我們允許曲折與反面,但是,不可放棄最真實的東西.信仰便是這種東西,在任何時代與地點,始終抓住了人性.也得到了永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