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的最后,我提到需要知識積累,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但我們現在每時每刻面對的信息就跟逛商場似的,很多時候不知道該走進哪一家,不知道該帶走哪一樣,好像都想要,但想想你的錢包。哪一樣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哪一樣才是最有價值的?
知識管理這個主題非常大,現在還有所謂的知識管理專家,涵蓋的內容方方面面特別多,我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認識,也順便分享出來。
選擇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好學是好事,但什么都學就會把自己給耗死,就跟事無巨細是一樣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且是最寶貴的,我覺得比金錢寶貴多了,所以應該花在最重要的知識上面。
2,什么是最重要的知識? ?注意,最重要的知識不能等同于最“有用”的知識,有人說,“你就告訴我怎么辦吧”我想說,這樣問問題的人對事物的認識永遠只停留在表面,而問“為什么會這樣?”的才能深入事物的背后,探尋其運行的底層邏輯。
這里推薦李叫獸的一篇文章,標題是:你有多久,沒有死磕過一個問題?里面總結了3個做法:1,多維歸因,尋找最合適的那個why;2,不要輕松給自己一個答案;3,不要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我看完之后就感覺腦子一下被捅開來了似的,當然這方法同樣需要平時的刻意練習去養成。
知識來源
1,不要去看別人的書單了 ?用李叫獸的話來說,高考的時候,考600多分和考300多分的同學用的書基本上是一樣的。向別人索要書單,是使自己的挑書能力逐步退化直至為零的最有效方法。
2,區分一、二、三、四手知識,并且視情況來使用。
知識的源頭為第一手知識,一般為研究報告、論文等,在研究者的腦子里剛出來,或整理成文了,這些知識很多都不太容易讀,一般都比較專業化,系統化,但營養價值一定是最高的;
忠實轉述一手信息為二手知識,這些知識的含金量也很高,像維基百科,一些課程的教材都算是,一般表達是客觀中立的。
為傳播而簡化和極端化觀點的陳述即為三手知識,暢銷書一般是這類性質的,需要表達成公眾能夠容易理解、方便傳播的文字;
為各種動機充滿個人經驗的情緒化表達就是四手知識了,那些所謂的大師講的成功勵志故事就是。
這里說一下,我們不要瞧不起三、四手知識,或許點燃你入門的就是三四手知識,普通大眾也只能接受三、四手知識,有知識總比沒知識好,三、四手知識很容易讀,但我們要有點追求,給自己加點難度,這也算是刻意練習吧。
方法
1,培養自己的好奇心 ? ?一個愛學習、學習動力強的人一定是一個好奇心特強的人。正視自己的愛好,一個把自己的愛好真正當回事的人才能快樂。
2,記錄的習慣 ??把每天get到的知識點記錄下來,不需要全部記錄,只需要你看到能想起來就可以了,記錄除了加深印象之外,非常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一個儀式感,時間積累下來還能帶給你成就感。
3,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 ? ?人類的大腦跟其它動物,甚至我們的近親黑猩猩最大的區別,就是能夠讓多個事物建立起來的聯系似為一個整體,進行概念化 、模式化。建立聯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寫作,因為寫的過程你會因為實際問題而讓它們深度連接,而這種新的鏈接就是你創造的新知識。當然我們不可能都去寫,所以思維導圖很好的工具。
4,知識歸類 ? ?我用的是印象筆記,給知識進行分類之后,除了以后使用的時候便以查找,更重要的是,當我們get到一個知識的時候可以很快給它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而不至于因為“無處安放”而遺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