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之密鑰——愛的表達之六種方式

親子關系之密鑰——愛的表達之六種方式

要點提示:

親子關系的核心是愛的表達,通過六種方式強化聯結:1.用欣賞、鼓勵的語言替代說教;2.通過眼神、擁抱傳遞溫暖;3.用行動服務(如精心準備孩子愛吃的食物);4.高質量陪伴(專注互動);5.用心準備禮物制造儀式感;6.接納孩子喜好(如cosplay、網文)。避免負面評價,通過正向強化建立信任,尤其需關注青春期孩子的敏感需求,用理解替代對抗。

做事業的人都知道,做事先要會做人,而做人的核心是搞好關系,關系好了就會有人脈、有資源,而人脈資源多了就會有更多的機會。人之所以會成功,努力當然重要,但核心關鍵是機會,當你處于機會的風口時,誰都可以起飛。

事業如此,家庭亦如此,關系是一切的基礎,夫妻關系是基石,親子關系是關鍵。今天咱們好好地聊一聊親子關系。

當我們在強調家庭教育時,往往可能是家庭出了問題,基本上存在以下現象:

1)說教多于身教;

2)指責多于鼓勵;

3)嚴厲、嚴格、規則等造成的緊張、壓抑感較多;

4)無法接受當今孩子的認知與習慣;

5)期望過甚、要求過高;

6)權威壓制多于正向引導;

7)包辦、擔憂多于放手;

8)精神空虛得不到填補;

……

以上種種最終導致親子關系較差,孩子的所謂“青春期”“叛逆期”,成為孩子與父母對抗合情、合理、堂而皇之的正當理由。

當然,我并不是否認青春期、叛逆期,但這個并不是孩子必須經歷的人生過程,某種程度上是父母造成的。

回到我們的主題,我們要讓親子關系正常化,核心要點是關系要好。再直白一點,關系好了,父母再教育子女,人家也愿意聽你講,否則孩子聽父母講話都是一種受罪。

我們說“有愛就要大聲說出來”,所要強調的是愛的表達非常重要,只要你持續表達愛、輸出你的愛,最終讓對方感受到、體會到,從而產生好感,從而就會重新構建、優化彼此的關系。同事之間、愛人之間、親人之間,都是如此。

親子關系中,愛的表達主要有六個方面:

一、語言:

語言是任何關系中最常用的方式。然而遺憾的是,在親子關系中,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更多的是:批評、指責、埋怨、期待(特別常見)、說教(特別常見)、罵、訓斥,甚至冤枉(特別是多孩子家庭中比較常見),等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有一個理論叫“強化理論”,對于正向的事情一定要鼓勵,對于不太原則的事可以忽略,對于原則性的錯誤,可以批評打擊,但原則性的錯誤其實發生概率極低。所以,在現實社會中,特別是家庭環境中,我們聽到最多的語言應該是正向的、積極的、愉悅的

所謂“注意力等于事實”,你越關注什么就一定會發生什么。所以,當你的語言是負面的,也許在我們以前那個年代,大家抗壓性比較好,倒也問題不大,但在當今這個社會,你的孩子會長成你負面表達的那個樣子

我們那個年代,說你差的時候,你會不服氣,你會與別人較勁。而現在這個年代,當你說孩子差的時候,你內心深處的期待是希望他好,然而他偏偏就會變成你所說的差的樣子。

父母肯定是愛孩子的,但由于生存環境不一樣,教育理論不一樣,認知與行為差異性較大,導致“事與愿違”,父母卻常常是“恨鐵不成鋼”,結果越恨孩子越擺爛。

我們比較提倡的語言表達方式主要有:欣賞、鼓勵、好奇、恰當地表揚等。

欣賞最大的核心要點是具體的行為表述。舉個例子,當孩子成績考得非常好的時候,我們很多父母的表述比較簡單,如“太棒了”之類的,這是一種典型的表揚。

在實踐中,我們并不主張過多地表揚,因為表揚是不具體的,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再比如說“你真是個天才”,這也是一種表揚,這種表揚過多了,會讓孩子以為自己就是靠天賦輕松獲得自己想要的。

父母正確的表達可以是發問:“哦?你是做了什么事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孩子可能會說,最近聽課認真,筆記做得多,每天背書,試卷做得多,等等。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做提煉性重復:“哦,最近讀書、練習花的時間比較多,非常的刻苦努力,所以你取得這么好的成績。”

通過發問鼓勵孩子說出正向的、積極的具體的行為動作,并對這些行為動作表達正向的感受,強化這種鼓勵,如:“爸爸為你的努力感到欣慰,也很感動你如此勤奮,爸爸很開心。”

這種積極正向的感受,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期待,但這種期待是在欣賞具體行為與結果的基礎上達成的,是容易被接受的,而且孩子也愿意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

所以,多欣賞、多鼓勵,但表揚只需要恰當,而不宜過多。那好奇又是什么呢?

好奇也是一種鼓勵,如:“哇~哦!”“這么神奇?”“真的嗎?”“不可能吧?”“這樣哦!”“太有意思了!”等等表達驚喜、驚奇的語言,并帶有興奮、困惑、感興趣的表情。

舉一個實例,現在的孩子比較早熟,可能在初中甚至小學時就有可能談戀愛,當然,這種戀愛不一定是真實的戀愛,可能只是一種好感。但孩子很八卦,回家有可能與父母分享,父母如何處理呢?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這么小就談戀愛?這是不對的。”或者說:“你沒談吧?還小哦,不能談的。”甚至會有更重的話出來,但這些話一出,孩子會中止溝通,以后遇到什么事就不會告訴父母了。

父母應該明白,寧可孩子與你說實話,哪怕有點你認為的“亂七八糟”,也比孩子隱瞞不告訴你要強,只有講真話,父母才有機會在后續中做正向引導。

并且,好奇的溝通方式,會讓孩子愿意說話、交流,甚至會興奮,這是一種良好的家庭氛圍,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二、肢體:

肢體表達常用的方式主要有:眼神、輔助性動作、擁抱等。

眼神是我們在溝通時最常用的,也是表達愛意、關心、欣賞最有效的方式。在我們語言欣賞、鼓勵孩子時,配合溫柔的眼神,再加上些輔助性動作效果會更好。

如:認可時點頭,興奮時鼓掌、擊掌,有成果時來個勝利手勢,表達愛意時做一個愛心的動作,激動時可以站起來等等,如此下來,會給到孩子極佳的情緒價值。

肢體表達時,擁抱是我們中國人比較少用的一種方式,但卻是拉近距離比較有效的一種方式。如果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已經失和,此時父母擁抱孩子,孩子一般是拒絕的,要想辦法創造機會擁抱。

以我自己為例,參加家庭教育學習時,老師布置的一個作業就是擁抱自己的孩子。回家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事情,以什么理由來完成。

見到孩子時,我說:“寶貝,爸爸今天參加學習,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你看,你們學校老師布置作業是不是要完成?如果不會也可能請爸爸幫忙輔導完成,那現在爸爸的作業也遇到了困難,你是否也可以幫助我完成?”

孩子雖然有點奇怪,但表示愿意幫忙,于是與我之間來了一個擁抱,孩子似乎不太情愿,卻也配合完成了擁抱,而這個擁抱自然會改善親子關系。

三、行動:

行動的概念比較寬泛,我們這里特指為對方提供服務的行動。

比方說幫助孩子做點事情,為孩子做好吃的。同樣以我為例,我比較喜歡的方式就是為孩子做吃的。

我有一個女兒比較喜歡吃水產海鮮,像小龍蝦、生蠔、螃蟹之類的。小龍蝦與生蠔做起來是比較耗時間的,小龍蝦的清洗和去除蝦線很麻煩,生蠔的清洗也很麻煩,孩子愛吃烤生蠔,而燒烤可不是簡單的事,但這些行動恰恰是表達真誠、善意、直觀且有效的方式。

上周六烤生蠔,從開始的清洗到最后的收拾,近四個小時,孩子吃得挺爽、開心,但并沒有對我表示什么。第二天周日我又準備了小龍蝦三斤,從清洗到抽蝦線,到最后的收拾,也是近三個小時,孩子不僅吃得爽,還專門過來與我聊天,表達了一下對我的關心,心疼我的辛苦。

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一個叛逆期的初中生,對父母做這些其實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一個軍旅十幾年的大老爺們,也是干得心甘情愿,心中就一條:孩子開心就好!

四、相處:

與孩子相處最多的方式就是陪伴。

陪著玩游戲,陪著看電視,陪著打羽毛球,陪著游泳,陪著讀書,陪著寫作業,等等。然而,陪伴的時間與質量卻是根本關鍵點。很多家長沒有時間陪孩子,好不容易陪一次,也是心不在焉,一會聯系下客戶,一會玩一下手機,與孩子互動時也是很敷衍,結果是什么可想而知。

現在的孩子極度聰明,父母的一點小動作會盡收眼底,而且這種聰明也會帶來很多的敏感和情緒,導致親子關系失和。

說一個最常見的事,現在孩子普遍喜歡玩手機游戲,請問你能否接納?如果接納,你又如何陪伴?

用我們成年人理性的思維來思考這件事,禁止絕對不是一個好方法,而且將來反彈會非常嚴重。大禹治水的典故就已經給出了答案,堵不如疏,而疏偏偏是我們很多家長難以接受的。

探討一個問題:你是否愿意與孩子一起來玩手機游戲?

五、禮物:

禮物是最直觀的方式,但并不是最常用的方式,所以禮物要精心準備才會有更大的誠意。

然而,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雖然并不缺愛,但真的并不擅長表達愛。記得孩子還小時,我過生日,孩子給我準備了自己制作的卡片,我只是出于禮貌,簡單地表示了一下感謝。

我想如果那個時候我學習過家庭教育,我應該要配合夸張的表情和動作,并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親一口,再說一句:“寶貝,我太感動了,這是你自己做的嗎?我現在是最幸福的爸爸了。”并且將卡片用精致的包裝盒儲存起來,將來老時用來回憶一定會非常美好。

可是時間并不能倒流,禮物是表達愛最直觀的方式。當年孩子給我送禮物時,我沒有get到,那現在我要想辦法送給孩子一個精心的禮物,讓她能夠有所觸動。

正好臨近女兒的生日,有心人是否可以幫忙出點主意?

六、愛屋及烏:

愛孩子,也要愛孩子所喜愛的一切。

其實,這一點是非常難的。如果孩子所愛是錯誤的,我們自然要想辦法阻止。但問題是,很多父母在以自己的認知來判斷孩子喜好的對錯,而不一定這個喜好本身有問題。

世界一直在發展,我們父母的認知其實是不如我們的,同理,我們的認知水平其實是弱于孩子的。但為人父母,甚至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憑自己喜好來評判,實在太多太多。

舉例:現在孩子喜歡寵物(不僅養,還又抱又親的),喜歡cosplay,喜歡如姑娘般的帥氣男生(俗稱“偽娘”),喜歡化妝,喜歡網絡小說,以及上面提到的手機游戲(很多大人也喜歡),等等。

而這些愛好很多都與70后、80后,甚至90后的父母的認知、喜好相沖突,于是,我們很多父母接受不了,進行了說教與指責,結果是沖突與對抗,叛逆的升級。

我的大女兒喜歡化妝,特別是cosplay,我的小女兒喜歡網文,網文最大特點就是爽文,讀起來沒有什么內涵,但讓人覺得很爽。

每當我的大女兒扮演一個角色給我看時,問我漂不漂亮,說實話,我的內心是抗拒的。我的小女兒在看網文時,我向她推薦金庸的小說,她竟然都沒興趣,我是不理解的。

當然,通過家庭教育的學習,現在的我已經學會了理解,學會了接納,學會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他們喜歡的事與物。也許我還沒有到那種愛屋及烏的程度,但理解與接納,已經拉近了我與孩子的距離。

我相信會越來越好的。

如果您覺得有些許幫助,歡迎點贊、評論、收藏、轉發文章、關注作者:黃志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