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無意中讀了楊絳先生二十二歲時發表的處女作《收腳印》,我不禁對這位偉大的作家又升起了一種崇拜之心。她的文筆功夫,讓我嘆為觀止。全文清麗婉轉,超凡脫俗,把一個將死之人的心境用多種不同的意境刻畫出來,也借著這種意境,借著一個生命即將走向終結的人的 心境,寫出了人生的真諦。我看這篇作品時,內心是充滿震驚的,震驚之余,更多的是驚喜,我如同于她的文字中發現了寶藏般讀得愛不釋手,我接連讀了兩遍,一字一句細細揣摩,以致于晚上十點半熄燈后,躺在床上還在琢磨她的作品。我想得有多少文學知識的積累才能寫出如此精妙的文章?于是,我這一晚上沒有睡踏實,一直在思考這件事,天還沒亮,我就醒了。天氣太冷,不想起床開燈,只好將一個手機的手電筒打開,用另一個手機窩在被窩里寫下我的讀書筆記。
楊絳寫這篇作品時,閱歷還不深,這么底蘊深厚的文章是她第一次上朱自清先生的寫作課時寫下的。她在清華大學上學時,選修了朱自清先生的寫作課,她的文學創作開始于此,正是朱自清先生發現了她身上的閃光點并加以放大,也就有了日后著名的寫作大家。
收腳印,在南方有特定的含義,指人死之前,會沿著一生中走過的路再走一遍,意在回顧一生的意思。以下就是楊絳先生的《收腳印》原文:
“每當夕陽西下,黃昏星閃閃發亮的時候;西山一抹淺絳,漸漸暈成橘紅,暈成淡黃,暈成淺湖色……風是涼了,地上的影兒也淡了。幽靜處,樹下,墻陰,影兒綽綽的,這就是鬼魂收腳印的時候了。
“守著一顆顆星,先后睜開倦眼。看一彎淡月,浸透黃昏,流散著水銀的光。聽著草里蟲聲,凄涼的叫破了夜的岑寂。人靜了,遠近的窗里,閃著一星星燈火——于是,乘著晚風,幽幽蕩蕩在橫的,直的,曲折的道路上,徘徊著,從錯雜的腳印中,辨認著自己的遺跡。
“這小徑,曾和誰談笑著并肩來往過?草還是一樣的軟,樹陰還是幽深的遮蓋著,也許樹根小磚下,還壓著往日襟邊的殘花。輕笑低語,難道還在草里回繞著么?彎下彎,湊上耳朵——只聽得草蟲聲聲的叫,露珠在月光下冷冷的閃爍,風是這樣的冷。飄搖不定的轉上小橋,淡月一梳,在水里瑟瑟的抖。水草懶懶的歇在岸旁,水底的星影像失眠的眼睛,無精打采的閉上又張開。樹影陰森的倒映水面,只有一兩只水蟲在跳躍,點破水面,靜靜的晃蕩出一兩個圓紋。
“層層疊疊的腳印,刻畫著多少不同的心情。可是捉不住的以往,比星,比月亮都遠,只能在水底見到些兒模糊的倒影,好像是很近很近的,可是又這樣遠啊!
“遠處飛來幾聲笑語,一抬頭,那邊窗里燈光下,晃蕩著人影,啊!就這暗淡的幾縷光線,隔絕著兩個世界么?避著燈光,隨著晚風,飄蕩著移過重重腳印,風吹草動,沙沙的響,疑是自己的腳聲,站定了細細一聽,才凄惶的驚悟到自己不會再有腳聲了。惆悵的回聲四看,周圍是夜的黑影,淡淡的黑影。風是冷的,星是冷的,月亮也是冷的,蟲聲更顫抖著凄涼的調子。現在是暗夜里伶仃的孤魂,在哀草冷露間搜集往日的腳印。凄惶啊!惆悵啊!光亮的地方,是閃爍著人生的幻境么?
“燈滅了,人更靜了。悄悄地滑過窗下,偷眼看看床,換了位置么?桌上的陳設,變了么?照相架里有自己的影兒么?沒有……到處都沒有自己的份兒了。就是朋友心里的印象,也淡到快要不可辨認了罷?端詳著月光下安靜的睡臉,守著,守著……希望她夢里記起自己,叫喚一聲。
“星兒稀了,月兒斜了。晨曦里,孤寂的幽靈帶著他所收集的腳印,幽幽地消失了去。
“第二天黃昏后,第三天黃昏后,一夜夜,一夜夜;朦朧的月夜,繁星的夜,雨絲風片的夜,烏云亂疊,狂風怒吼的夜……那沒聲的腳步,一次次涂抹著生前的腳印。直到那足跡漸漸模糊,漸漸暗淡,消失。于是在晨光未上的一個清早,風帶著露水的潮潤,在渴睡著的草叢落葉間,低低催喚。這時候,我們這幽魂,已經抹下了末幾個腳印,停在路口,撇下他末一次的回顧。遠近縱橫的大路小路上,還有留剩的腳印么?還有依戀不舍的什么嗎?這種依戀的心境,已經沒有歸著。以前為了留戀著的腳印,夜夜在星月下彷徨,現在只剩下無可流連的空虛,無所歸著的憶念。記起的只是一點兒憶念。憶念著的什么,已經輕煙一般的消散了。悄悄長嘆一聲,好,腳印收完了,上閻王處注冊罷。”
這篇上乘的佳作,讓朱自清先生看后贊不絕口,他隨即將此文推薦給《大公報·文藝副刊》的編輯沈從文,不久后發表,作者署名楊季康,也是楊絳的處女作,值得銘記一生。
清華園是楊絳夢想的起點,她總是以一顆淡泊之心,腳踏實地的默默努力著,要說天才還有其它的名字,那便是勤奮和堅持。這位偉大的作家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學習,筆耕不輟,為我們寫下了許多的經典篇章。
現在天亮了,這篇讀書筆記也完成了。這篇散文我算是讀了四遍了,每讀一次,都能有新的領悟,我想這就是浩瀚無邊的文學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兩個多小時,我側躺著保持一個姿勢,手臂雖然酸痛,可我的心情在窗外滴滴答答的雨聲中仍然是歡快的。每寫完一篇文章,焦慮的心便安下了,我為這陰雨的一天,敲響了一串歡快的音符。
笨傻小葵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喜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