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本書作者:
埃里克·萊斯,硅谷科技公司IMUV的聯合創始人及CTO,哈佛商學院駐校企業家,其“精益創業”的理念被《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赫芬頓郵報》等多家媒體廣泛報道。他還為多家新創企業、大型公司及風險投資公司提供商業及產品戰略方面的咨詢服務。
關于本書:
《精益創業》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源于“精益生產”,它提倡企業進行“驗證性學習”,先向市場推出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后在不斷地試驗和學習中,以最小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驗證產品是否符合用戶需求,靈活調整方向。如果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最好能“快速地失敗、廉價地失敗”,而不要“昂貴地失敗”。
一、精益創業就是用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試錯。
1.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崛起的那些科技企業,他們采用的是火箭發射式創業:幾個技術大牛湊在一起,研究競爭對手的產品,發現它們的弱點,然后大家封閉起來悄無聲息的搞一個產品出來,往市場上一投放就轟動了。其結果往往是未知的,要么極其成功,要么極其失敗,風險極大。
2.上世紀的大型汽車公司,使用大型機器批量生產大量零件,一個型號的汽車可能要批量生產幾十萬輛,等他們發現市場不需要了,再調整也來不及了。后起之秀豐田汽車提出精益生產的概念,使用小機器,一次只造很少的零件,調整更快,成本更低,很快搶占了一些比較小的、比較零散的本土市場。
3.創業也應該堅持精益思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先用最低的成本,上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產品,這個產品只有一個最核心的功能,然后看看大家對這個產品的反應,如果反應好,繼續投入精力改善產品,然后再看大家的反應,再改善再反饋。如果最初的簡陋版產品大家不買單,就果斷放棄。
二、精益創業的核心是驗證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
1. 規避了隱性假設你才能獲得關于用戶需求的正確認知。所謂隱性假設,就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前提。比如我們聚會時候認識新朋友,都會說“加個微信吧”,這句話里就有個隱性假設,那就是他也用微信。但這個假設不一定對,你必須先驗證。
2.隱形假設包括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價值假設是說,你決定做一個產品或者一個功能,你之所以認準這個方向,是基于背后“它對用戶有價值”的假設,你動手做之前一定要先驗證這個價值的真偽。
3.增長假設是你獲得了用戶認可后,還需要驗證產品能不能被更多用戶使用,用戶會不會幫你傳播產品。這個假設很多人會忽略,大家覺得驗證過產品的價值后,用戶量增不增長只是個運營手法問題,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用戶能增長也是個基本假設,必須驗證。
三、精益思維適用于創業之外的領域。
1. 精益創業思維可以用在電視劇拍攝上。方法是先拍攝一部幾十分鐘的樣片,交代主要的人物關系、矛盾沖突、故事背景,然后邀請幾十位觀眾參加小規模試映會,再根據觀眾的反饋來決定劇情要作那些修改,是否需要調整演員,以及決定是否投拍。在每一季結束時,制作方再根據收視率和觀眾意見,決策是砍掉該劇還是訂購新一季內容。
2.醫院化驗室也可以用精益創業思維改造流程。醫生通常會把一小時內受到的血樣集中送到化驗室,但是這種做法讓病人需要等更長時間才能拿到化驗結果,還有可能影響測試結果。醫院應該讓醫生每次送一兩個病人的血樣到化驗室去,雖然這樣做可能得讓化驗室多配一個人,但化驗室確實化驗的更快了,因為他們不用把血樣小心翼翼的分揀、歸類、對應了,其實會降低了醫院的成本。
3. 假如你是賣汽車配件的,你需要在倉庫里大批采購各種汽車配件。但是大量的存貨成本、運輸費用、倉儲費用,查找起來還要很花時間和精力。某些批次有問題,必須去廠里調換,顧客早去別的地方了,還白白浪費一次生意。避免僵化、低效的辦法還是精益創業思維:不要大批量進貨,每個零件只進幾件,每用完一個就去供貨商那里補一個,確保一直有貨。
總之,精益創業是用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試錯,這個過程中,你要不斷你產品的驗證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對于不創業的人而言,熟識精益創業的邏輯,也對工作大有裨益。
本書金句:
1.太多關于創業的商業計劃看上去更像是火箭發射,而不是汽車駕駛。這些計劃細致入微地制定了要采取的步驟,以及期望的結果,活像是要發射火箭。他們陷入了一種危險境地,哪怕假設中有細小錯誤,也會帶來慘痛后果。
2.精益創業的方式是教你如何駕馭一家新創企業。你需要的不是基于眾多假設制訂復雜的計劃,而是可以通過轉動方向盤進行不斷調整,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開發—測量—認知”的反饋循環。
3.創業活動中只有5%用于構想大創意、商業模式、進行書面策劃,以及分配勝利果實。剩余的95%都是用創新核算來衡量的艱苦工作:諸如決定產品優先排序、確定瞄準或傾聽哪些顧客,以及有勇氣把偉大的理想投入不斷的測試和反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