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親子繪畫沙龍上,一個一年級的女孩畫得特別的慢,反復(fù)地擦,別的孩子都畫完了,她還在那涂涂改改,她看到別人畫完了,急得要哭出來了。問她為何要涂改,她說怕畫不好:“人家都畫完了,我還沒畫完,我……”她難過得掉眼淚了。
孩子為什么這么難過呢?是因為它內(nèi)在有這樣的邏輯:畫沒有畫好就是我不好。 人家都畫完我沒有畫完,我比不過別人,我不如別人好。這就是典型的人和事不分。事沒做好就說明我不好,我不好爸爸媽媽就不喜歡我,別人就不喜歡我。
這種人和事不分的情況非常的普遍。
首先在這些孩子小的時候,在自信建立的關(guān)鍵期3到6歲,上幼兒園階段開始一直到整個小學(xué),爸爸媽媽經(jīng)常對孩子們說的一句話:
“你怎么這么笨,這道題你都不會啊?”
我們中國家長無師自通或者潛移默化地大家都有這樣的一個共同的表達,但是這個表達就把孩子這個人和他做的那道題給綁定到一起了,這個邏輯就是因為你笨,所以這道題你不會,把人和事用“因為所以”給綁定到了一起了。
有的孩子好心好意幫助家長做家務(wù),洗碗時一不留神這只碗沒抓住,掉地下碎了,家長就發(fā)脾氣了:
“你看看你連這點事都做不好,你還能干點什么么?”
一句話就把孩子這個人和他做的事又給綁定到一起了,邏輯就是:因為你不好,所以碗你也洗不好,因為碗你都洗不好,別的事你也做不好。孩子接收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信息,家長在對孩子的行為做評價的時候,無意識的把人和事給綁到了一起,用“因為所以”的邏輯給串起來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接收了,認(rèn)同了,慢慢地孩子也就把自己做的事和自己這個人,用“因為所以”去串在一起。
那么家長怎么表達才是對的呢?比如前者家長給孩子講題,孩子沒聽懂,家長說:
“沒關(guān)系,寶貝,一會媽媽再給你講一遍,換一個方法講一遍,你就能聽懂了,沒關(guān)系的,寶貝,這次聽不懂,不害怕。”
孩子接收到的就是我很好,這次這個題沒聽懂,沒關(guān)系,媽媽說,我一定會聽懂的,聽懂聽不懂,和我聰明不聰明完全是兩回事,盡管我沒聽懂,但我仍然是個聰明的孩子。 所以家長的這種表達就能讓孩子把人和事分開了。
我們再說剛才的洗碗的事,孩子不小心把碗掉地下碎。家長說,“寶寶不怕,傷到手了沒有,不害怕,剛才是沒抓住,下回咱們抓住就好了,不害怕,我寶寶多好,能幫媽媽做家務(wù),真好。”如果家長是這樣的表達,孩子就明白了,我很好,我?guī)蛬寢屪黾覄?wù),我是個好孩子,媽媽愛我,剛才碗掉地下碎了,是沒抓住,一會我抓住了就沒事了,我注意一下,我以后洗碗就能洗得很好。孩子把自己和洗碗這件事能分開,就不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了。
所以,把人和事分開,對建立孩子的自信和自我評價至關(guān)重要。聰明的家長,你學(xué)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