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心理,輕松度過青春期》? 作者:維尼老師
第五章 青春期,學會理解很重要
(二)孩子的問題是有原因的
1.要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存在就是合理的,不是指存在的事情就是正確的,而是存在的事情是有原因的。我們探尋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也就容易理解孩子了。
2.孩子為什么不想上學
曾經做過不少孩子不想上學的咨詢。孩子不不想上學,看似莫名其妙,但通常都是有原因的。
一是孩子自己的原因,有的的孩子覺得上學沒有用處、沒有意思,或者學習壓力太大、厭學,上課聽不懂、跟不上;有的孩子性格敏感,上學給其帶來太多的糾結、緊張,形成心理問題甚至嚴重心理問題,比如抑郁、恐懼、焦慮。
二是家庭教育有問題,讓孩子壓力太大,給孩子帶來太多痛苦和傷害。
三是孩子與同學關系不好,矛盾比較大或者比較孤獨、被孤立。
四是來自老師的壓力太大,或者孩子對老師不滿、意見大。所以,需要從這四個方面尋找原因去幫助孩子,如果只是逼孩子去上學,往往效果不好。當然,最好預防為主,及早解決這幾個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以確保孩子能正常上學。
那么,怎么能讓孩子重新上學呢?一般來講,父母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好好相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引導孩子慢慢地釋放他的痛苦和壓力,修復傷痛,等待孩子各方面恢復正常,這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找我咨詢過的不上學的孩子的家長,按照順應的)方法,最后孩子基本都上學去了,大部分等待的時間比較長,有的孩子需要半年、一年甚至兩年。有專家建議,孩子不上學,就不能讓他在家里舒服了,不給好臉色,不給做飯。這種處理方式會破壞親子關系,最終孩子拒絕合作,更加逆反,得不償失。
3.孩子為什么發脾氣
父母傷了孩子的心
4.有些表現可能屬于心理問題
壓力太大同樣是心理問題,有時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感受。
一般來說、孩子玩手機、游戲是需要適度控制的。但是如果孩子出現嚴重心理問題、比如過度焦慮甚至抑郁,那么父母會看到孩子一直要玩手機、游戲。這其實是孩子自救的一種方式,借此化可以轉移注意力,暫時擺脫負面情緒,避免惡性循環。所以,此時應該鼓勵、支持他玩,這樣孩子就不會邊玩邊內疚、自責,或者擔心父母的訓斥批評,會更好地緩解不良情緒。當然,在情緒逐漸好轉之后,需要再適當限制。
因為中學的學習壓力大,學校或者家長勵志過多,所以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父母要學會識別,不要把心理問題當作孩子的行為問題或者品質問題。(心理問題的相關知識請參考筆者的《內心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