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心理,輕松度過青春期》? 作者:維尼老師
第三章 青春期家庭教育原則
(一) 融洽的親子關系是基礎
到了青春期,親子關系更加重要。有了好的關系,父母才有影響力,提出的建議孩子會愿意聽一些,父母的經(jīng)驗和智慧孩子更愿意汲取,商量的約束和規(guī)則孩子更愿意遵守;而如果關系糟糕,孩子對父母反感、逆反,那么這些影響力會大打折扣或無從談起,孩子甚至會和父母對著干。
到了中學,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會逐漸減少,學習問題父母也難以有效掌控和解決,所以需要更多的依靠孩子自己。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了親密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孩子發(fā)揮自身的力量。父母更多的是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幫助孩子應對學習壓力。
(二)多多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
指責、逼迫、發(fā)火偶爾為之,可能對孩子還是一種鍛煉,但是如果太頻繁、持久地使用,就會成為傷害。
那么如何考慮孩子的感受呢?可以先想想自己。比如,當孩子沖我們發(fā)脾氣時,我們是不是感覺很難受?那么當我們肆意向孩子發(fā)脾氣時,孩子的感受也是如此。當領導總是批評和指責你的時候,你是什么感受?.?孩子的感受也是同樣的。當你不想做什么的時候別人強迫你,你是什么感覺?那孩子被強迫時,感覺也是類似的。當我們向他人請求一件事情時,別人如果一口回絕,我們是什么感受,那么孩子被拒絕時,感受也不會好.…
(三)降低期望、放低要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而且比較執(zhí)著,比如一定要考上什么樣的學校,相對于孩子的能力而言又沒什么把握,或者相差較遠。這就會給父母帶來較大的壓力,自然容易焦慮、急躁,教育孩子就難以理性。這種期望往往又會內(nèi)化為孩子自身的要求,會造成很大的壓力,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
期望高,對各方面的要求也會高。比如孩子的學習效率、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等。到了青春期,想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雖然也是有可能的,但會越來越難。如果父母執(zhí)著于改變,那么就容易發(fā)生不愉快、沖突,破壞親子關系,改變孩子就更難了,結果事與愿違。
所以,降低期望、放低要求。保持一顆平常心,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來說就是最重要的了。
當然,這并不是說對美好沒期望、沒要求,只是期望和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而且不要太執(zhí)著,努力之后學會順其自然。如果孩子有了成長和進步,那么再適時提高期望和要求也是可以的。
*父母太嚴格、太死板、太教條,會缺乏人性的柔軟,顯得不近人情。久而久之,孩子奮起反抗,都會成為父母種下的苦果。
溝通時,最重要的不是你說了沒有,而是對方接受了沒有。
順應心理的應用實例: 當孩子讓我不滿意的時候,我默念“很正常,沒什么”;
當看到孩子連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時,我默念“接納孩子學習的現(xiàn)狀”;
面對孩子的要求,默念“適當滿足,適當拒絕”“先說好,再說不” “規(guī)則的執(zhí)行有彈性”;
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時,我默念:“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過程”。
總之,努力做到多鼓勵、少批評、不懲罰,雖然現(xiàn)在離做一個成功的媽媽還差得很遠,但我可以逐漸克服自己的焦慮感了。有了方向,有了指引,總比原來那套固執(zhí)、倔強的教育方式要好很多吧。我也不急,慢慢來,順其自然好了。就像維尼老師說的:放過自己,放過孩子。我不焦慮他就不焦慮,我不倔強他就不倔強,同理,我陽光,他也就會陽光。我改變了,孩子也在慢慢改變,這個過程可能不會那么迅速,但只要方向對了,做什么事情都別慌,慢慢來,一定會有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