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16-06-08李靖李叫獸李叫獸
如果說淘寶、京東是交易型電商,那么現在另一種電商——內容電商,正在逐步崛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看直播、看自媒體文章、看帖子的過程中購買商品。
內容電商平臺下,玩法要怎么變?
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并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頭腦最聰明的,而是那些能夠對環境變化做出最快反應的物種?!段锓N起源》 達爾文
如果你是戰爭專家,你一定會去研究“決定戰爭勝負”的相關因素如何變化——槍陣的出現,改變了騎兵決定戰爭勝負的能力;機槍的出現,又讓槍陣變得毫無意義;坦克的出現,又讓機槍的戰略作用降低……
同樣,如果你是營銷人,你一定會去研究“決定顧客選擇”的相關因素如何變化,因為顧客的選擇永遠是你占領市場的關鍵。
到底什么因素決定了顧客的選擇?
就像不同年代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武器不同一樣,不同情況下,決定顧客選擇的關鍵因素也不一樣。
線下時代
營銷最常見的關鍵詞是:渠道為王、天價廣告、貨架競爭……
因為“購買的便利性”幾乎是決定顧客選擇的最重要因素——你的產品再好,但貨架上沒有你,做什么都是白費。
淘寶京東等交易型電商時代
營銷最常見的關鍵詞是:流量、性價比、爆品戰略、銷量領先、好評過萬……
這種情況下渠道變得沒那么重要,因為理論上所有商品都有機會被買到。
而性價比和銷量信息變得空前重要,因為“所有能夠被直接對比的因素,都會被消費者拿來對比”
內容電商時代
很多消費者在閱讀內容的時候完成購買——不論是微信自媒體電商、網紅直播賣貨還是“男生有哪些基本款春裝”這類帖子。
在這樣的趨勢下,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內容電商下,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消費者的購物行為(shopping)和購買行為(buying),出現了大規模的分離。
在過去大部分情況下,購物(shopping)和購買(buying)基本上是同時發生的,消費者為了買東西或者享受逛街,去京東、天貓或者線下的新世界百貨購物(go shopping),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買到了商品(buying goods)。而在內容電商環境下,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并沒有處在“我要購物”、“我要逛街”的心態和場景下,而是在悠閑地看著美妝達人直播,或者自媒體的文章。這是非常不一樣的。當你在想要購物的時候看到商品信息,和你在沒想要購物的時候看到商品信息,整個的偏好、選擇標準和決策方式,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剛剛我們提出的營銷決勝最關鍵的問題——“什么決定了顧客的選擇”,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內容電商VS交易型電商,消費者行為的4大區別
1、 單獨評估 vs 聯合評估
在內容電商(比如看到新媒體文章推薦)時,用戶一般處于單獨評估狀態。在交易型電商中,用戶一般處于“聯合評估”狀態。
為了“在競爭中存活”,你不得不了解,“決定用戶選擇”的因素,到底產生了什么改變:
(1) 感性線索vs理性線索
聯合評估環境下,消費者更加注重容易對比的理性線索。而在單獨評估的時候,消費者會更加容易受到感性線索的影響,大腦進入的不是“計算模式”而是“感覺模式”,會更容易感覺到增加一個畫帶來的生活改變、這幅畫整體的設計感、流露出的藝術氣息等。
這意味著,在交易型電商環境下,拼參數、拼數據的產品容易獲勝,比如小米或樂視的手機,進入聯合評估會非常有利。而在內容電商環境下,設計感、原創性上占優的產品,比如設計精美和有情懷的手機,優勢無法被直接計算,難以在聯合評估中占優,進入單獨評估會比較有利。
這同樣意味著,在交易型電商中,我們更容易受到銷量領先、知名品牌等信息的影響,因為這也容易比較。而在內容型電商中,我們則直接感覺對這個產品喜歡不喜歡。
(2) 高端vs低端
聯合評估狀態下,我們會進入“計算模式”,更加注重價格信息(因為容易比較),所以低價品的銷售會非常好。單獨評估狀態下,我們會更加注重主觀感受,更有可能忽略成本,放縱一下買個自己喜歡的,所以高價品、享樂品的銷售會非常好。在這種狀態下,用戶會更加在意成本信息,價格敏感性增強,從而導致更少人選擇高端產品、享樂產品。所以高端品牌(比如LV)在線下一定是用專賣店,而不會進入賣場,因為后者是聯合評估。
總結:在內容電商環境下,更多人會在單獨評估狀態下購物,出現這些變化
性價比的作用性降低,而感性因素的影響會升高(比如設計感、悠久歷史、情懷、故事等)。
低端產品的銷售會降低,原來很難賣出去的高端產品、享樂型產品會更容易賣。
2、 主動搜索 vs 被動搜索
我們就說你處于“主動搜尋”的心理,你會對將來可能會購買的產品信息更加敏感,而對無關信息不那么敏感。而在內容電商環境中,你本身正在專心看網紅的直播或者某個自媒體的內容,這個時候突然看到有個產品信息(比如講健康的播主,推薦了新型智能牙刷),此時,我們說你處于“被動接受”的心理。
研究發現,在主動搜尋的心理中,我們會更加關心直接與任務相關的信息,而對與任務無關的信息減少關心。所以在交易型電商中,各種新奇、未知的產品,其實并不好賣。
因此,內容型電商,比交易型電商更適合銷售新奇產品。
3、 對渠道商業屬性的感知
在京東、天貓等交易型電商購物時,消費者對商家往往有著明確的感知——它是打廣告要賺錢的,所以自然提高了對信息的警惕性和懷疑度。
這時候,消費者會對商品的缺點更加關注,更容易選擇沒有缺點、沒有風險的產品。
總之,就是“挑刺心理”。
而在看內容的時候,消費者的心態并不是“我要篩選誰會不會騙我”,而是專注看內容,這時候,消費者會對商品的優點更加關注,更容易選擇有亮點、有獨特屬性的產品。
總之,就是“找亮點心理”。
這對不同類型的產品,有巨大的影響。
比如,錘子手機屬于有亮點也有缺陷的產品。錘子手機比起小米,在內容電商平臺會比在交易型電商,更有利。如果是在京東等交易型電商,用戶本來看了優點后很心動,但是一看到王自如的評價“錘子續航不行”,可能會立刻放棄購買。這也是淘寶、京東等平臺上一句差評抵得上一千句好評的重要原因。
總 結:
內容電商環境下,商品更加不會因為單一的缺陷(比如不是大品牌、不是進口貨),就喪失被用戶青睞的機會。消費者更加容易找亮點,看總分。而在內容型電商平臺,用戶認為自己并不是在購物而是在看直播看文章,防范心理、挑刺心理并沒有被激活,更容易受到各種獨特而打動人的優點的影響。
4、 認知閉合需求
“認知閉合需求”作為近些年心理學的熱點話題,是指:當人面對模糊性的問題時,給問題找一個明確答案的欲望。在高認知閉合需求狀態下,我們會想要趕緊得到一個合理的能說服自己的答案,往往不愿意接受復雜信息、新觀點或者任何的模糊性。
這和我們的內容型電商VS交易型電商有什么關系呢?
在交易型電商(甚至包括線下商場),我們認為自己來了就是要為了購物的,內心暗含著一個做消費決策的任務,存在較高的認知閉合需求——不斷地尋找有助于幫助我們迅速做決策購買的線索。如果用戶無法直接迅速對比,就不太可能購買你的產品。
內容型平臺因為降低了“認知閉合需求”,從而讓用戶更容易接受復雜的決策信息,也讓復雜的、讓人不習慣的、難以比較的產品,能相對容易地賣出去。
結 語
內容電商,“決定用戶選擇”的因素,產生了哪些變化?
因為用戶更容易進行單獨評估、跟多地被動接受信息、更少地顧慮和找茬、更少的認知閉合需求,導致用戶更加容易接受感性信息、高端產品、享樂產品、新奇產品、復雜產品和有缺陷但總體有亮點的產品。
注:綠圍巾女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