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萬眾矚目的關鍵詞,熱門詞。如這熱火朝天的六月一樣熱火朝天,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從上到下,從大到小,街頭巷尾,各種媒體到處充斥著高考的話題。
有文章說現在中國人普遍可以分成三種人:參加過高考的人,正在參加高考的人,家里有人正在參加高考的人。很例外的是,我估計是第四種人,因為我不是參加過高考的人,連中考都沒參加過,只是家里有人去年參加過高考。在這萬眾矚目期待高考的日子里,作為第四種人也且作為過來人不識實務地給高考潑潑冷水。
看到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放棄自己的工作,一門心思陪讀。跟這些家長比起來,想想自己真真是一個很不稱職的家長。縱觀我對孩子的從小到大的學業和教育,我都是采取樹大自直的放養政策,偶爾還時不時在旁邊澆澆涼水,唱唱反調。上學讀書,是孩子你自己本份的事,自己本份的事自己做好。我的要求很簡單,只要不做違法亂紀坑騙拐騙的事,不危害社會,自實其力就好。想上學,就好好上,我支持。不想上,就去自食其力,我贊同。高文憑不代表有高水平,高教育不代表有高教養。
據可靠完全統計,2017年的中國有940萬學子、無數個家庭,等著用一場考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知識確實能夠改變人的命運,但是最終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或者說人生軌跡的,是他(她)擁有什么樣的三觀。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竊以為最重要的標志,是看從它那里走進社會的學子們,都擁有什么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如果一所大學培養出來的人多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那么無論它名氣多大、規格多高、排名多靠前,對社會又有多大的貢獻呢?這個視角,也適用于對整個高等教育現狀的觀察。
中國古人向來提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重視深入思考,慎重對待生命。這對于一個追求卓越的民族,是不可或缺的。
? 高考,不是終點,而是人生的新起點。人生處處是考場,生活點點是學問。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不管在哪里,都可以收獲知識、收獲思考、收獲成長。
什么時候高考話題不再如此讓人津津樂道,不再如此火熱重點全民關注,我們的高等教育可能就算真正走上正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