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其實,在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浮想聯翩了。
陌生,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
又或者是一種氣質?
陌生人,會和我們有著怎樣的交集呢?
當我看見一個陌生人的時候,又回產生怎樣的聯想呢?
什么才是最令人錯愕的陌生,但又隱藏得無影無形的呢?
大概就是自己對自己的陌生吧,是自我人格和無意識的分裂,是對情結的遺忘,是對直覺的漠視,是對信仰的懷疑,以及對真實渴望的壓抑。
丟失了本質我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是自精神處消亡的人,是深陷痛苦卻又不知道自己因何而痛苦的人。
城市里的人縱橫交錯,于密密麻麻中編織成了一張大網,像Wi-Fi籠罩著一個又一個區域,縱然外在難以覺察,可內心卻早已被控制。
我忍不住發問,難道我們真的認識自己嗎?那個本質的自己,當身體發出一個呼救的信號時,你是把它當作疾病,還是一份“化了妝的禮物”?你信任自己對于成功的定義嗎?還是活在他人堆砌的種種錯覺里難以自拔?所謂的安穩,到底是一種本能的需求,還是源于對于生命無常的極度恐懼?
當你的心終于攻破了由別人的意念疊加成的堡壘,走到了你的面前,給了你一個方向,你能夠信任它嗎,還是會因為舊模式的作祟,而選擇視而不見。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極為有限的,干了自己真正想干的事就很難再有力氣去為別人的夢想搬磚。
每個有夢的人,都期待實現的那一天,但是和夢想站在一起是有代價的,這代價就是你注定要令一些人失望,注定要經歷內心的波動,注定要舍棄一些外在的東西而回歸自己的源頭,也注定要承受所謂的失敗。
跳出來,重新尋找自己,把天性中最自然純粹的部分活出來。聽起來很振奮人心,可做起來,卻很艱難。
也正因如此,我才格外的佩服金子。(金子,也是我在本期采訪的對象。)
在我心里,她謙卑、嚴謹,有著土象星座的踏實,堅韌。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講師,她不僅善于傾聽也精于表達,所以總能讓人感覺到她的溫暖和真誠。
可是,在此之前,她曾有九年的時光是像機器一樣生活的,因為主修的專業是日語,畢業后,理所當然的進了日企工作。然而,那九年她過得并不快樂,每天重復性的工作,剝奪了她與生俱來的創造性。日子像是一條不會拐彎的直線,從起始處延伸至終點,一眼就能望到頭,讓人無奈又悲哀。
漸漸地,她的身體出現了狀況,情緒也變得憂郁起來。有一段時間,她會一個人默默的在陽臺抽上幾根煙,會在清晨起床的時候感到莫名的失落。
隨著神經性頭痛的不斷發作,她的身體里,也開始出現了另一個微弱的聲音,在呼喊,召喚她自己。
于是,當她出現在那個“做自己”的論壇上,聽到當時已經60歲的著名導演方勵說的那句“重復是最無聊的事”時,她的心被再一次撼動了。
回來后,她義無反顧的遞上了辭呈,再沒有半點猶豫。原因和她的人一樣單純,僅僅是不想再做一個只會賺錢的機器,她想要用熱情蜿蜒出一條比直線更曲折也更精彩的道路。
1、之前日企的工作是怎樣的呢?你覺得和現在最大的區別在哪里?
先后在不同行業(旅游、廣告)的日本企業做過9年的時間,由于從小就是學霸,好孩子,大學又是日語專業,開始的時候感覺自己蠻適合在日本企業干活。日本企業大多重視上下級界限和責任,作為員工或者小領導并不需要你動多大的腦子,開多大的腦洞,更看重的是“積極配合領導,完成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
在日本企業安全感是極強的,不用費太多腦子。現在完全不同,自從成為咨詢師,也算是所謂的自立門戶吧,那安全感落差體驗妥妥的。
記得在最后一家日本企業上班的時候,最后的一年里,我看了21本小說,除了工作,加班之外,并無過多追求,因為也沒時間想別的,在公司就是體力上的累,每周加班時間堪比程序猿[擦汗],回到家什么也不想去想,也不想去做。
周而復始,一天一天。周圍同事也是這樣,有的已經累出了病,雖然福利待遇很好,可以報銷,然并卵。
2、在日企的時候,你的感受是怎樣的?什么都不想,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像機器一樣的作業和與同事的聊天讓我越來越感覺到力不從心,發現這些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日企講究熬年頭,每熬個1-2年,Title升上去了,工資能有個小飛躍,然后呢?一直加班透支身體嗎?做著并沒有什么創意可言的所謂的廣告?不。當時的工作看起來光鮮,但感覺就是一個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價值感和成就感比較低。“什么都不想”就像是身體被掏空了,好像沒有力氣再去想所謂的“美好的明天”,“夢想”之類的,那些都是奢侈品。由于工作時間過長,空下來的時候只想怎么讓自己舒服一些,基本就是高消費一些東西,或者看小說,看電影,現在回憶起來真的是很空虛。沒有信仰、沒有夢想的人生覺得格外漫長無趣,每天晚上都不想睡覺,早上害怕起床,因為起來了又是那一套東西,不知道要怎樣體現自我價值。
3、感覺就像是機器上的一個環節?
是的,機器上的一個零部件。
和你聊突然把我帶回了當時的感覺。
不過,這樣的反差反而會讓我更珍惜現在
那也是我的經歷嘛,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浪費了不少時間啊
4、浪費了好多時間,浪費在哪里了?你覺得 哪部分最浪費呢?
把大部分時間浪費在了應付當下的工作和緊急的事務上,而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被完全擱置了,比如,在本職崗位無法體會到價值感和成就感后并沒有及時去梳理,沒有去覺察自我深層次的需要,反而強迫自己去接納,那并不是真正的接納,而是壓抑。盡管對現狀不滿意,但是并沒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調整和改善,也造成了最后出現神經性頭痛的軀體化癥狀。
5、沒有去梳理也好,對現狀不滿意但是并沒有去調整也罷,你覺得這兩者的后面隱藏著什么或者是什么滋長了它們?
就像這一期的主題“陌生”一樣,感覺那個時候自己和自己是疏離的,是完全陌生的,只是不自知,反之,在外道上找很多原因或者很多借口來“繼續自己不舒服的狀態”,那個時候會覺得周圍人都是這個樣子啊,累的要死,為了一口飯或者一份工去拼,覺得自己和別人是一樣的,如果自己有什么其他想法,那太矯情了。其實是回避了內心的真實渴望,完全沒有去觸碰,對自己是非常陌生的。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鑒別,就是如果那個時候你問我“10年后會是什么樣子?”我一定會語塞,因為沒有暢想過。為什么沒暢想過,因為心沒有在這里。那么心在哪里呢?不知道,完全陌生的自我。
6、對自己陌生 身體繼續通過“生病”的方式提醒你的心 感覺聽起來很無奈。面對身體的“掙扎”,你的心從何時起不再疏離了呢?
身體是很誠實的,它不舒服了帶給你的痛苦是直接的,讓你無法再承受更多的工作,不得不選擇休息、請假。盡管當時只是以頭痛的方式出現,但其實自己可以感受到其他部位也有不適了,決定自己還是先不要“玩兒命”了吧。那個時候對于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仍然并非很清晰,于是踏上“找自己”的路。
7、后來有埋怨過自己嗎?覺得自己對自己有些太忽視了?還記得踏上“找自己”的路是從何處開始的嗎?以一種怎樣的方式?
有覺得很對不起自己,原來很長時間和自己是疏離的。決定“不玩兒命”之后,先是休假出游了一段時間,想調整一下身體和心情,然后通過看書和旁聽心理咨詢師的培訓課程,希望得到啟迪和發想。
8、這種疏離,這種陌生,從心理學的角度你是怎樣看待它們的呢?有找到答案嗎?
疏離和陌生感絕對是學習心理學以后,加上自己的覺察才感悟出來的。當你沒有和自己在一起的時候,更多的是用想法代替自己的感受,要求自己“應該…”“…是對的,…是錯的”,而自己是憤怒?是委屈?是難過?全然不問。忘記了“我是自己,我不是自己的想法”。其實這樣的狀態我想大部分朋友都有所體驗,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慢下來,沒有去留意。頭疼也是后來接觸了心理學后獲得的解釋,因為自從離開了原來的企業這種疼痛神奇般消失了。
9、再找到自己 親近自己 是什么時候找回來的 具體發生了什么呢?
這個過程是緩慢遞進的,具體從什么開始并沒有明確的時間點,但是這種找到自己、親近自己的過程一直延續到現在,還會一直繼續下去。那種感覺并不是像翻磁帶一樣A面聽完了翻過去聽B面,而是慢慢的對自己的內心有一點點覺知,發現原來自己對這個感興趣,對那個感興趣,討厭這個,喜歡那個。不要小看這些點,有很多都是之前未曾注意過的,其實他們一直就在那里,等著你去發現,當然,不用心的話可能永遠無法發現。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次成長小組中,帶領老師運用舞動的方式,隨意跟著音樂去舞動身體,我第一次發現自己很喜歡這樣的感覺,這之前我是從不跳舞的,連做操都沒有過,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可以跟著音樂隨意做出反應,而且是帶著愉悅和生命力,在身體旋轉動作的那一刻,感到快樂充盈了整個軀體,臉上會不自覺的帶著微笑,最后變成大笑,哈哈,同時有一種對生活美好的感嘆。這大大有別于在日企上班時的狀態。后來把這種感覺告訴了老師,她說其實我的生命力是很旺盛的,很開心。
10、舞蹈時感覺好像是在和身體連結,當和身體連結的時候,你除了心里喜歡,臉上不自覺的笑容,還感覺到了什么?或者說,觸碰到了什么,和以前在日企的狀態如此不同?
舞動有一種很簡單的快樂感,就像發現了新大陸,“原來只是這樣子做我就能快樂啊”的感覺,以前累了煩了都是去吃很貴很好吃的東西,或者買很貴的東西犒勞自己,但是總感覺還是填不滿。而舞動,不需要花一分錢,只是跟著音樂去隨性動作,就迸發出內在的力量,發現除了僵硬的坐著和睡覺,原來身體可以這樣子去動作,舞動過程中體會到與自己身體的聯結,好像身體本身的樣子被釋放了一樣,而以前在日企好像我是我,身體是身體,始終是隔離的,沒有融合成一體。可能這樣說很難理解,但是當時舞動帶給我的感覺現在回憶起來仍然記憶猶新。
11、我是我,身體是身體,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分裂?
是很分裂,確實是那個時候的寫照。當我和身體沒有走在同一個軌道上,除非自我有覺察,否則只有心會知道,而自己卻被一些外在的東西所干擾去舍本逐末。
12、你覺得舞動這種單純的快樂之所以能被自己挖掘和釋放出來,是因為自己身上的某種特殊的品質?還是,人類本能所牽引出的共性?
是全人類的共性,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內在的源泉觸手可及。
13、內在的源泉是什么?觸手可及,你是怎樣發現它觸手可及的?
每個人是自我情緒的主人,快樂就是內在的源泉,它靜靜的等待你去觸碰它,去帶它出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去找一些其他的東西,或者會因為其他人的行為而決定自己的情緒,看是要放憤怒出來,還是放痛苦出來。
而音樂是直接進入到潛意識的形式,它可以連通心靈與身體,激活內在本來就有的力量,那種感覺太棒了!
14、感覺因為其他人的行為而決定自己的情緒好像是一種被動(被控制)的狀態,而你提到的主動去觸碰內心快樂的源泉是一種主動的狀態,去找尋,去發現,去開啟。音樂進入潛意識,激活了那股力量,這種感覺,以前在聽音樂的時候,感受過嗎?
是的。被音樂所震撼的感覺以前有過,比如聽搖滾的時候感到身體要炸開,那時沒有接觸心理學,只是覺得很震撼,好像要做些什么但是不知道能做什么,怎么樣去抒發和表達,或者說怎樣把它變成一種力量迸發出來。借由舞動,可以很好的去做到,讓自己更有力量感,感受自己的身體,感受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是非常自由的允許身體去舒展,去動作,不是視頻教學,也沒有人帶領,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15、這種震撼,因此身體自由的舒展,不需要帶領,只是純粹的抒發和表達自己,任由力量迸發而出,還像什么呢?除了透過舞動來表達和釋放,你還通過哪些方式試圖和自己連結,和身體,也和心連結?
讓我想到了寫詩的感覺,同樣都是自我的東西,純粹的抒發和表達自己。現在想想,力量的來源有一部分是以往壓抑的憤怒和對抗,現在卻可以用這樣的形式表現出來,是一種升華吧。除了舞動,冥想和運動也讓我能找到更加踏實和真實的自己。去年4月份的時候開始運動,每天半個小時,結果三個月減掉了12斤,不需要節食,開始的時候很累,但是身體的變化非常驚人,當你發現這是健身而不是減肥,發現不需要少吃一頓飯身材卻可以更加勻稱結實的時候,會感嘆這才是順應了自然之道,運動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今年開年發現通過寫詩和繪畫也是和自己對話,發現自我不錯的方式。這里要特別感謝小裴的“白風詩社”,參加活動回來一直在寫寫畫畫,可能帶不來金錢,但是我感到那就是自己所需要的,內心是富足的。似乎現在越來越偏向“自然”的一種狀態了,就是呈現自己本來的樣子。
16、感覺你的這種表達,和運動一樣遵循了“自然之道”,似乎可以更加順遂,不費力。表達自己,靠近自己,覺察自己,連結自己的時候,陌生感,疏離感是不是也就消散了,就像你說頭不再疼了?
哈哈,是的,聯結自己究竟是怎樣的感覺很難說清楚,每一個體驗過的人內心都會有那樣一種感覺,就是“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腦子不混沌了,頭自然也不疼了。
17、呈現自己本來的樣子,跟隨自己的狀態去行進。感覺是很令人興奮,卻也十分放松的事,不用對抗,也不必害怕的樣子。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要做什么,好像是很篤定、清明的狀態,是這樣的嗎?
嗯,確實是這樣的。和以前在企業里迷茫的掙扎完全不同,盡管現在的收入不及企業,但是內心的富足感和力量感卻是之前不曾有的。會感覺每走一步都是踏實的,篤定的。
18、最初你說過現在物質上的穩定性和安全感顯然不如以前,但是內心的富足感、力量感卻是以前沒有的,每一步都踏實篤定,最重要的是連結上了內在快樂的源頭,好像不再疏離了,也清楚自己的方向了,是嗎?
是的,之前是感覺如何做也填不滿內心的缺口,總感覺沒有滿足,但是少了什么不知道。今天會感覺自己的需要,未來的方向是越來越清晰的。
19、當時從穩定卻迷茫的狀態中跳出來為自己重新尋找方向,或是重新尋找自己,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了,除了一開始的身體出了狀況,還有哪些人、事的發生成了助推器呢?
在決定離職求學之前,和我的先生長談過一次,他是非常支持我去“找尋自己”的,這讓我踏實了不少,那一年的年底機緣巧合的參加了著名職業規劃機構主辦的第三屆“做自己”論壇,清楚的記得壓軸的嘉賓是已經60歲的著名導演方勵,他說“重復是最無聊的”,所以他從不準備演講稿而是對現場提問即興回答。坐在臺下的我就想,一個60歲的人還這么活蹦亂跳的在臺上,讓人羨慕和向往。他豐富的人生經歷也助推了我的離職求學之路,因為不想成為一個無趣的只會賺錢的機器。
所以決定了就馬上提交了離職申請,雖然已不年輕,但是那個當下是我余生中最年輕的一天,如果還拖著不做,就真的來不及了。
20、機器和人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就你的經歷和改變而言?
機器人不需要思考,只是重復工作,甚至可以比人做的更好,2016年阿爾法人工智能贏了圍棋世界冠軍,但是我想他不會有榮譽感,價值感,成就感,至少目前的人工智能還沒有,因為感覺這種東西是人才有的,我們能感覺到自己高興,開心,痛苦,難受,被欺負的屈辱感等等這些是寶貴的。我們的眼淚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解讀,這是寶貴的。
21、先生的支持讓你踏實許多,現在回想他對你的這份支持,你想對他說什么?
對我的先生,真的很感激,很感恩,平時對他說的很多了,就不在這兒表達了吧,哈嘿嘿。
22、那么想對決定后就能果斷的遞出辭職信,尋找真實自己的金子,說些什么呢?
對當時的自己想說:“好吧,如果我知道4年后我會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何不提前行使我的權利?感謝你為自己做了一個決定,創造了一個成為自己的機會”。
23、2017年已經開始,如果可以你想給那些和你當時一樣,有著相同渴望(找尋自己)的朋友怎樣的一段祝福或者提醒?
社會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相信我,我知道你在經歷什么,因為那是我曾經經歷過的,多去傾聽自己的內心的聲音,答案就在你的心里。允許自己以不打擾別人的任何方式存在。
24、在這個重新“認”回自己的過程里,你還有沒有什么想永遠紀念的?
這個問題好特別,激活了很多回憶,是有的。
那是在剛離職還沒有正式開始學習心理學的時候,去聽過一節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公開課,老師讓畫10年后的愿景圖,當時很苦惱,第一,我不會畫畫。第二,我當時沒有什么愿景。結合以上兩點,我只能盡可能的在自己能畫的形象當中找出類似愿景的東西畫出來。有規定時間,所以匆匆畫了我站在講臺上講課,臺下做了很多人。然后又畫了開車環游地球。結果,到現在,將近4年的時間,都實現了。所以我想這一次可以做個更離譜的夢吧。
后記:
這次的采訪通過微信進行的,結束時已是九點半了,但我卻沒有絲毫困意。想來十分奇怪,金子分明是我很熟悉的朋友,卻好像直到這一刻才認識她,她是怎樣的一個人,有著怎樣的故事。
悲哀于永遠無法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源頭的炙熱,無法讓自己可以“止”,永遠像有方向但實際上又毫無方向一樣。
而最可怕的是和自己的陌生,是不清楚自己的心該安放在何處,因而自怨自艾。
金子的回答讓我明白一件事,一味的朝向外部,很容易讓一顆心變得茫然無措。而向內,活水源頭的幸福感才能被釋放出來。畢竟,對物質現實的屈從和對靈魂之愛的臣服往往也只有一線之隔。
當她在和我分享舞動時的那種美好、自由的感覺時,我不禁想起《與狼共奔的女人》里的一句話-“野性”不是失去控制,而是指過著天然的生活,無論內外都與本性和諧一致。
的確,一個健康的女人很像是一條狼:精力充沛,生命力頑強,具有強烈的領地意識,充滿創造力。然而,如果跟自身的野性脫離了聯系,她的人格就會變得單薄、呆板而乏味。
金子,到底是找到了自己的“野性”,才能在此后的日子里,一心一意的忠誠于自己,而不是迷失在旁人零散隨意的認同中。
生命是周而復始的輪回,猶如風暴一般不斷沖刷著我們的意識,但打擊并非祂的初心,而是為了讓我們借著痛,更加認清自己,從而推開覺醒的大門。
唯有在風暴中歸于暴風眼,才能坐看風云變幻而心安穩如山。
愿每一個看到這篇采訪的朋友,都能像金子一樣把自己“認”回來,和自己親切而非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