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提出,自然教育也是自由教育,只有給兒童充分的自由,符合兒童天性的教育才可能成功。
當我們的家長在焦慮孩子的教育有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還未進入幼兒園的孩子就被引導盡早的習字、讀書、接觸互聯網、報培訓班的時候。丹麥、德國、美國、英國等一些國家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卻讓孩子走進森林幼兒園,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森林幼兒園20世紀50年代起源于丹麥,90年代興盛于德國,如今勃興于大多數歐陸國家,甚至影響至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成為學前教育的新趨勢。
森林幼兒園源起
第一所森林幼兒園于20世紀50年代早期成立于北歐的丹麥,發起者是一位名叫艾拉·法拉陶的家庭主婦,這位全職媽媽每天領著兩個孩子到附近的森林里去散步、游戲,偶爾也有鄰居的幼童一起同行。這位年輕媽媽漸漸地發現,在森林中長大的孩子異于傳統幼兒園中的兒童。這使他們擅長游戲、較少爭執、互動頻繁、身心平衡、體能更佳。于是聯合周圍的父母一起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兒園。
早在1968年, 德國的森林幼兒園就已經存在, 但在1993年才得到正式認可。從那以后, 德國的森林幼兒園發展迅速,到2006年已經有 500 余所。其中, 有的把森林幼兒園的教育模式與傳統的日托中心結合起來, 上午在森林中開展活動, 下午的活動場地則在室內。 森林幼兒園在英國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有些運行成熟的森林幼兒園早就在農村建立, 現在也開始招收生活在城市最缺乏自然經驗的幼兒。目前這一類型的幼兒園主要分布在歐洲, 美國相對比較少。
森林幼兒園概況
森林幼兒園主要建在森林中,面向3~6歲幼兒進行專門教育,教育活動基本在戶外進行, 無論天氣條件如何,都鼓勵幼兒在自然環境中游戲和探索,把自然物作為教育性的材料, 與自然環境建立積極的聯系。
大多數森林幼兒園都有永久建筑, 便于幼兒在發生極端天氣時能及時躲避, 在極端天氣發生后進入森林要提前做好風險評估。 該類型的幼兒園師生比很高, 使教師可以盡可能地防范可能發生的危險。在教育活動中, 教師只起輔助作用, 而不是作為組織者或知識傳授者。除了這些特點以外, 森林幼兒園還會履行和其他日托中心同樣的義務, 照顧、 引導和教育幼兒。
讓我們走入森林幼兒園,深入了解一下風靡歐美的森林幼兒園五大的特色!
(一)擁抱自然?
大自然教育提倡者哈蒙曼指出,“戶外教室的墻可以隨幼兒的興趣、意愿無限拓展,戶外教室的天空可以隨著時間及季節改變”。
森林幼兒園又稱為沒有天花板和圍墻的幼兒園,用的就是戶外的自然教室,幼兒可以盡情奔跑,在大自然里直接感受各種自然現象,領略四季變化的奧妙;廣闊的大自然,清新的空氣,充足的陽光,清澈的溪水,幼兒可以種植蔬菜,與小鳥、松鼠為伴,在溪水中自由嬉戲。森林幼兒園徹底實踐自然教育的理念,幼兒們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直接學習,他們的學習環境是豐富多元的,他們的學習動機是積極主動的。
無論晴天還是下雪, 森林幼兒園的幼兒80%以上的時間均在戶外開展活動, 只是根據天氣調整穿著, 有時需要穿防水或保暖的衣服。森林幼兒園的教師說過,“無論哪種天氣都活動可不是說說而已,即使室外溫度到-28攝氏度,我們也在外面呆過。” 此外,幼兒每天還會花幾十分鐘到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走路到達森林中,他們在享受這個過程的同時也訓練了耐力和肌肉。
(二)大小混班
混齡的教育模式強調尊重幼兒個體差異,給幼兒提供了與異齡同伴交往的環境,有利于幼兒社會適應及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踐行這種教育理念,森林幼兒園招收3-6歲幼兒,采用混齡編班教學,每個班幼兒最多不超過22人,由兩位教師帶領,有時還有1-2位實習老師及義工媽媽的協助。
(三)立體的生活活動
每天清晨,不管陰晴雨雪,孩子們都會準時到達森林幼兒園,根據自己的節奏和行為規則探索和發現大自然。由自己的興趣驅使參加小組游戲,也可自由活動,比如撿樹枝、玩石子、爬樹、觀察螞蟻、尋找蝸牛等。午飯時大家席地而坐,擺上自帶或教師準備的食品,飯后游戲一會,下午2時左右結束一天戶外的活動。每所森林幼兒園都有一個棚或一輛拖車,用來擋風遮雨。里面還有桌椅,用來放置繪畫材料、書本、各種器具。
教師偶爾會不在場,讓孩子有機會親身試驗和體會奉獻,并從自己、從同伴、從經驗 和錯誤中學習。他們鼓勵孩子去爬每一棵他爬得上去的樹,教師只許幫他們下,不許幫他們上。德國自然學校/森林學校聯合會會長 Ute·Schlte-Ostermann 表示,協會成立20多年來,沒有收到一起森林幼兒園兒童嚴 重受傷的報告,只是偶爾會發生摔傷胳膊和腿之類的輕微事故;戶外活動鍛煉了幼兒的心智和身體,減少了患上風寒或流感的幾率,但由于蚊蟲叮咬,發生收縮性萊姆病(一種關節炎)的風險提高了。
(四)知識學習不再是主導
在森林幼兒園,重視通過自由玩耍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孩子們自己通過游戲探究、發現,從做中學,進而獲得知識并形成經驗,教師只是幼兒學習中必要時刻的協助者。
森林里到處是花草樹木等具體實物,幼兒通過直接觸摸、聞嗅、品嘗等方式全方位、立體地認識它們的形狀、味道及顏色;森林里的綠樹、花草等不同植物讓幼兒領略到大自然的不同造型及色彩,并用森林里找到的各種材料自制玩具,或者使用樹枝搭建房子,在這里幼兒的想象空間無限拓展,創造力也因此發揮得淋漓盡致。
(五)尊重幼兒自然成長
森林幼兒園中,幼兒是自己的主人,不會受到老師太多的約束。而在我們幼兒園中常聽到這些禁止性的口令:不準講話、不準調皮。如此這樣的諸多規則不停地在提醒幼兒不能亂吵亂動,要聽從老師,整齊劃一。總之,在我們幼兒園里,幼兒只能做教師允許的事情,教師有絕對權威,如果誰違反了教師的要求,就要被批評,就得不老師的認可、贊揚。
森林幼兒園中的教師十分相信幼兒的能力,尊重幼兒的意愿,同時還會為他們的探索提供適宜的支持和幫助。在森林幼兒園中,幼兒爬樹司空見慣,教師不會為此大驚小怪而嚴厲制止幼兒,相反,他們放任幼兒去爬。野外活動離不開“生火”的主題。盡管要接觸“火”這樣的“高危物品”,孩子們還是像學習其他安全的東西一樣被置于“放任”的狀態。森林幼兒園的教師認為, 將孩子放到有一定危險性的環境中,能夠促進幼兒建立自己的危險防范意識,從而知道去評估風險、 規避 不良后果。“放手讓孩子們去, 他們反而更小心謹慎了,因為這是考驗自己的判斷力和自信心的時候了。”幼兒在森林幼兒園活動的每一步都有教師伴隨著,教師不會打斷或指責他們的活動,他們只是鼓勵和支持。
森林幼兒園的思考
自然教育的本質就是要求教育順應自然,符合人的原始傾向和天性。而森林幼兒園就是要激發幼兒潛能,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符合自然教育思想。
同時丹麥和德國有研究表明,森林幼兒園的孩子更健康,免疫系統更強,較少過敏,有更強的自我概念,對自然和他人有較強的同情心;森林教育對身患疾病(如唐氏綜合癥、緊張焦慮、言語障礙、自閉癥等)的孩子的注意力、毅力、合作性和積極的學習生活態度都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如此看來, 森林幼兒園不失為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一種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