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從石頭里蹦出來的猴子,對這個美麗的世界他是陌生的。自從找到他的師傅菩提祖師后,他才漸漸有了“人”樣。“悟空”,這個流傳千年的名字也是師傅給取的。
當這猴子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靈臺方寸山時,菩提祖師問他:“你是那方人氏?且說個鄉貫姓名明白。”
猴子答道:“弟子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
祖師又問:“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祖師道:“不是這個性。你父母原來姓甚么?”猴王道:“我也無父母。”祖師道:“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猴王道:“我雖不是樹生,卻是石里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天地生成的。你起來走走我看。”
猴王縱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兩遍。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
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
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
就這樣,這猴子從此后就有了名字,叫”孫悟空“。
細讀《西游記》后就知道,整個取經的過程都是如來在一手策劃的,也就是說,他相當于是一個總導演。師徒四人能湊到一起也絕不是巧合,而是一個通過精心策劃的劇本。
策劃取經這項活動的目的就是如來要把他的佛學傳播到東方,也就是原著中說的南贍部州,也就是大唐王朝所在的這片大陸。
為了完成這項偉大的事業,如來佛祖構思了一系列看似巧合卻又符合邏輯的事件。
首先,他讓唐朝皇帝假死,到地宮了解到人們去世后的各種慘狀,然后告訴他要安排一個人到西方去求取真經,消除人世間的一切苦厄。于是,就順利地把早已潛伏在唐朝的“唐僧”推到了臺上,開啟了西行計劃。
之后,一路上得到了白龍馬,解救了孫悟空,收服了豬八戒和沙僧。其實,原著也寫得很明白,這幾位也都是如來安排觀音早已布置好的棋子。
其他不說,我們就說唐僧三個徒弟的名字。
大徒弟,剛才前面說了,是菩提祖師給起的,叫“孫悟空”。
二徒弟,三徒弟呢,名字都是觀音菩薩給起的,一個叫“悟能”,一個叫“悟凈”。
看到這仨的名字,一下就能知道是三兄弟對吧。后兩個都是觀音菩薩取的,沒得說,她肯定是按照兄弟的輩分和通用規則來取,而菩提祖師卻也給這猴子取了一個“悟“字輩的名字,你說是巧合嗎?
或許,也有巧合的可能性,但我更相信這也是如來完美取經計劃中的一環。
孫悟空學藝的這個地點有點蹊蹺
《西游記》將我們這個世界的大陸劃分為四大部洲,相當于我們現在的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這樣。四大部洲分別是:西牛賀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和北俱蘆洲。
孫悟空出生的地方是東勝神洲。
我們所在的地方叫南贍部洲,也是取經團隊出發的地方。
而如來所在地方叫西牛賀洲,菩提祖師所在地方也是在這,也是孫悟空學藝的地方。
如來佛祖能夠稱為佛祖,神通廣大,無所不能,而在他的地盤上有一個象菩提祖師這樣的高人存在,他不可能不知道。而菩提祖師做為《西游記》中最為神秘的人物,自孫悟空學藝離開后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此人好象是專為培訓孫悟空而設置的,教完孫悟空本領之后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因此,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大膽猜測一下:這個菩提祖師也是如來取經劇本中的一環,也是他安排的棋子之一。如果這樣看的話,那菩提祖師就是一個并不真實存在的人,而更有可能是如來的化身或者是他安排的其他菩薩變化而成的,比如:觀音菩薩。
這樣的推理,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孫悟空離開后,菩提祖師就隨之消失的原因呢?
更為關鍵的是,如果是這樣,那也就可以解釋得通為什么菩提祖師給孫悟空起的名字正好也是”悟“字輩的疑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