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非首發,首發平臺公眾號,ID:醉風箏,文責自負。
《西游記》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前半生。從出生、童年、少年到青春期,直至被壓在五行山下的成年期,歷時一千年。
從純真無邪,到浮躁叛逆;從懵懂無知,到自我覺醒;從淡然“無性”,到狂妄不羈。烈火烹油,爛漫至極……
被壓五行山底,孫悟空的青春期戛然而止,仿若他的成人禮。
1 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純真“石猴”
花果山頂,一塊有九竅八孔的石頭,長年累月吸收天真地秀、日月精華,有了靈通,育孕成猴。
石猴出生不久,帶領群猴找到水簾洞,并安家落戶,順理成章成了猴群之首——美猴王。從此過上了春采百花、夏尋野果、秋收芋栗、冬找黃精的逍遙日子。
石猴的童年和人類幼子時期一樣,懵懵懂懂,天真無邪,每日嬉笑打鬧、游戲玩耍,不過他的童年期有點長——三五百年。
“美猴王享樂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載。”
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猴子,注定不尋常,眼界、思想、格局、悟性均異于“常猴”。
隨著漸漸成長,花果山的逍遙日子已經無法滿足美猴王,這不,剛脫下開襠褲,他就開始思考人生了。
“一日,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憂惱,墜下淚來。”
一問才知,美猴王有個遠慮:雖然現在日日歡樂,百般遂意,可是生長于天地間,總有年老色衰的時候,到那時閻王來索命,一切塵歸塵土歸土,煙消云散,豈不“枉生世界中”?
非尋常人才有非尋常的想法。美猴王異想天開,他想逃出生老病死之輪回。
正是他的這一慮,才有了后來的出海學藝,有了長生不老之術、七十二般變化,也才有了學成之后的衣錦還鄉,直至后來的弼馬溫鬧劇,齊天大圣鬧天宮。
2 學藝期間的無邪“少年猴”
從世俗角度看,孫悟空的前半生風光無限,光彩爛漫,干了很多大事。
按照人類的生命尺度來算,學藝期間,孫悟空算是正值少年,大鬧天宮時,算是青春期。
少年美猴王,能夠想到躲生死輪回,不被閻王老子管,說明他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想到就做,于是,他決然離開溫柔鄉,出海學藝。
歷經千辛萬苦,美猴王終于在西牛賀洲入到菩提老祖的門下。學藝前的美猴王,人生還是一片空白,而這片空白,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無性”。
當菩提老祖問他姓什么的時候,石猴說自己“無性”,
“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雖是答非所問,不過石猴的這句話大有深意。這說明,在學藝之前,美猴王的心性如孩童一般,純良不爭、天真爛漫。
如,他剛見到須菩提時,
“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口中只道:'師父!師父!我弟子志心朝禮!志心朝禮!'”
說明他信念堅定,謙恭心誠。
再如,在三星洞的前六七年(學徒磨性子期間),孫悟空每日挑水掃地砍柴除草。說明他勤懇本分。
再如,半夜三更去菩提臥室“秘密學道”,見菩提正睡覺,不聲不響在榻前跪了很久。說明他虔誠虛心,溫良尊禮。
還有,學藝成功,菩提趕他走時,孫悟空滿眼含淚,對菩提師父說,
“我也離家有二十年矣,雖是回顧舊日兒孫,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
說明他知恩圖報,厚情有德。
凡此種種說明,這時的孫悟空,尚未被世俗侵染,還是個心思純潔、積極向上的無邪少年,其言談舉止基本在正常范圍之內,沒做出格的事。
然而學藝成功,回到花果山后的孫悟空,開始翹辮子,找不到北了。
3 上躥下跳的翹辮子“得意猴”
孫悟空從三星洞拜辭師父,長了本事,有了神通,衣錦還鄉之際,小辮子也翹起來了,正式進入青春期。
當初出門學藝時,孫悟空漂洋過海,游歷人間,歷經十多年才找到方寸山三星洞;學成歸來時,乘著筋斗云,沒用一個時辰就回到了花果山。
這種前后躍遷之爽,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難免飄起來,孫悟空也不例外。
剛回到花果山,他三下五除二,就將水臟洞的混世魔王砍成了兩段。歡歡喜喜回到水簾洞,孫悟空向猴子猴孫炫耀,說自己不但掌握了長生不老之術,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而且有了名姓——姓孫,名悟空。
眾猴立馬阿諛奉承,拍起了馬(猴)屁:“大王是老孫,我們都是二孫、三孫、細孫、小孫——一家孫,一國孫、一窩孫!”
氣氛到此,花果山王國瞬間誕生,坐在王位上的美猴王也瞬間成了“翹辮子王”,開啟了耀武揚威、得意忘形的國王生活。
他先使神通、念咒語搶了傲來國的兵器,還不滿足,又去東海龍王那“討要”自己用的趁手兵器。
東海龍王敖廣,懼于孫悟空的神通,乖乖拿出幾樣兵器讓他挑選,孫悟空卻都看不上眼,嫌兵器太輕,與他的法力不匹配。
敖廣很是為難,再沒別的了,這可怎么辦。最后還是龍婆龍女想起來,大禹治水時用來定江海淺深的神珍鐵,
“這幾日霞光艷艷,瑞氣騰騰,敢莫是該出現,遇此圣也?”這神鐵很重,“莫管他用不用,且送與他,憑他怎么改造,送出宮門便了。”
東海龍王一家,只想趕緊把這個無賴鄰居打發走。
說來也巧,這塊神鐵見到孫悟空,竟然聽他的話,能根據他的意愿變大變小,就像狗遇到了主人。就它了。
拿上兵器,該走了吧,孫悟空不但不走,還得寸進尺說,沒這神鐵倒罷了,有了這神鐵,還得有相匹配的衣服才行。于是獅子大開口,向龍王討要披掛。
這下更把敖廣難住了,他委實沒有。這時悟空開始耍無賴:
“一客不犯二主。若沒有,我也定不出此門。”
敖廣萬般為難,無奈之下,提醒孫悟空再“轉一海”看看,言外之意,你去別的海向我的兄弟們要吧,他們有。
說出這話,敖廣也算仁至義盡了,路已經指給你了,你去找主人要便是,總不能讓我再去搭這個人情。
可是這時的孫悟空,早已把世情禮貌忘個精光,他繼續耍無賴:
“走三家不如坐一家”
“真個沒有,就和你試試此鐵”
“賒三不跌見二”(空口答應給三不如馬上兌現二)。
滿副賴皮蠻橫嘴臉。明擺著強取豪奪,比強盜還強盜。
就問問,哪有這么薅羊毛的,不但可著一只羊薅,而且薅禿了還不算完,還讓羊頭拐個彎,搭上面子。
此時的孫悟空,心性完全飄了,思想滑坡,言談沒溜兒,行為無狀。徹底得罪了四海龍宮。
有了神鐵和披掛,又有一身使不完的本事,孫悟空
“施武藝,遍訪英豪;弄神通,廣交賢友。”
這期間,孫悟空結交了包括牛魔王、獅駝(應該是犭它)王、獼猴王在內的六個魔王,加美猴王為七弟兄,稱兄道弟,狼狽為奸,耀武揚威,紙醉金迷。
一次喝醉后,孫悟空闖到幽冥界,改了自己及猴子猴孫的生死簿,大鬧森羅殿,又得罪了地府。
一時間,東海龍王、幽冥教主都去天庭告孫悟空的狀,再添些油加點醋,讓玉帝伸張正義,幫他們出這口惡氣。終于引起玉皇大天尊的注意。
此后,孫悟空的囂張氣焰矛頭一轉,開始與天庭對抗,辮子越翹越高。
4 飄在云端的弄神通“忘形猴”
闖龍宮鬧地府,孫悟空破壞固有規則,打破尋常秩序,引來廣泛不滿。
不得不感嘆,這人啊,渾身本事就容易翹辮子,得意過頭就容易忘了形。
青春期的孫悟空,自我意識一路膨脹,目中無人也無神仙,辮子一路翹到天上。
孫悟空渾身本事,且頑劣的靈魂正無處安放。太白金星看透了這一點,于是建議玉帝,給他個閑職,滿足他的虛榮心,不就消停了。
玉帝認為有道理,遂采取“不戰而屈人之兵”策略,封孫悟空做了弼馬溫。
這放在常人身上也就罷了,可他是心比天高的孫悟空,這個小閑職怎能滿足正在膨脹的美猴王呢。
一得知弼馬溫只是個無品小官,孫悟空分分鐘就掀了桌子,炒了玉帝魷魚,打出南天門,回花果山當他的國王去了。
托塔李天王領著哪吒三太子,奉命捉拿孫悟空,失敗。
無奈之下,玉帝又聽取太白金星的建議,繼續采取安撫政策,同意封孫悟空為“齊天大圣”,官品最高,并專門為他蓋了府邸——齊天大圣府,還派了仙吏服侍他。
至此,要地位有地位,要名聲有名聲,孫悟空看似滿足了,
“今日東游,明朝西蕩,云去云來,行蹤不定。”
在此期間,他結交天庭的各路神仙星宿,廣交朋友,日子仙飄飄,累積“人脈”(這為他后來西天取經時降妖除魔尋求幫助奠定了人脈基礎)。
玉帝擔憂,如此下去,這猴子怕是要閑中生事,于是交給他一個美差,看管蟠桃園。
猴子遇見桃,哪還在意桃有毛?讓孫悟空看管蟠桃園,無異于讓貓看管一盆魚,讓狗管理一碗肉,哪有不偷吃的道理。
孫悟空是誰,是齊天大圣,也是桀驁不馴的猴子,這就引出了大鬧蟠桃會,偷吃仙丹,偷拿玉液瓊漿,禍事越闖越大,罪越犯越重,終于讓玉帝雷霆大怒,派十萬天兵天將、布下天羅地網,一場大鬧天宮的巔峰大劇正式上演。
最終,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縱有七十二般變化,縱有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的絕世本事,卻也逃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被如來反手一掌,壓在五行山下。
孫悟空大鬧天宮是他前半生的巔峰時刻,也是他高光時刻轟然落幕的轉折點。
從此曲終人散,光芒萬丈的齊天大圣,徹底失去了自由,餓了吃鐵丸子,渴了喝銅汁。他要在大山之下,孤獨一個人,反思、懺悔五百年。
5 跌落山底的慘慘凄凄“孤獨猴”
孫悟空度過了三五百年無憂無慮的童年,
度過了數十年潛心學藝開蒙長智的少年,
又過了不知多少年月得意忘形的青春期,
一個跟頭從云端跌落山底;一身本事,不得動彈。
歲月悠悠,無一人探望。
這五百年中,孫悟空想到了什么?他會自問:我本“無性”,奈何到了如此這般?
憶起自己的年少無知和浮躁狂妄,美猴王是否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悔悟?
想到自己曾經的過往,孫悟空是否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的寂寥?
俗話說,登高必跌重。齊天大圣躲過了生死輪回,卻躲不過物極必反,也繞不過世情的磨煉。
這些事,這些道理,弼馬溫時的孫悟空無暇去想,大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更沒時間顧及。只有被壓在山底時,他才會想到。
五百年,足夠久了,足以讓一個人從頭到尾,細細回顧自己的過往曾經。
那紛紛擾擾的一切,還得從“無性”談起。
學藝之前,孫悟空“無性”;
學藝期間,孫悟空謙遜、知禮;
學藝之后,孫悟空有了名姓,能躲三災,有不老術,會七十二變化,滿身本事,榮歸故里;
就是在這一刻,一切,都不一樣了。
孫悟空為什么被菩提祖師趕走?因為菩提早就看得通透。
那天孫悟空與眾師兄在松樹下閑聊天,眾人問他,師父秘密教給他躲三災的心法,可會了?并慫恿他露兩手。
孫悟空不假思索,立即抖擻精神,變成一棵松樹,比真樹還鮮活。引得眾人贊嘆喧嘩,也引得菩提火冒三丈:
“弄甚么精神,變甚么松樹?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菩提發現,孫悟空已經不是那個“無性”的猴子了,他已經有了世俗之心。
如此頑徒,冰雪聰明,天性不凡,悟性還高,又學會了這么大的本事,而心性卻與凡人無異,顯擺、虛榮、浮躁……
這還了得,以后肯定要惹不少事端。
菩提越想越不對勁兒,趕緊讓他滾蛋,眼不見心不煩。而且一再警告孫悟空,以后你惹禍行兇,萬不可說出我是你師父。
果然,孫悟空回到花果山后,屁股沒坐熱就開始作起來,越作越大,越做越出格,直到辮子翹上了天,從云端跌到山底。
孫悟空的前半生,驚天動地,徇爛至極,結局也異常慘烈。而這一切的一切,不都因為他從“無性”變成了“有性”嗎?
6 一個圓圈
何為“性”?性,就是世俗人心,就是世情學問,就是貪、嗔、癡。
孫悟空的前半生,多么像我們凡人的一生。
人的初始,本是純真無邪,隨著在世間的成長和浸染,想法越來越多,思想越來越復雜,欲望越來越大……童真變成了圓滑,靈氣沾染了世俗的習氣。
人人奮力攀登,越高越好,直至達到頂峰,然后跌落谷底,開始覺悟,開始去欲望,開始去虛偽,開始求本真。從始至終,這不就是個圓嗎?
個體的生命過程如此,人類的整個發展歷程也如此。
孫悟空的前半生,從無性到有性,驚天動地一千年,然后重獲自由,兢兢業業協助唐僧西天取經,最終成佛,才又達到了無性,也算修得圓滿。
作為凡人,奔波求索一生,也不一定能回到純真,多數人至死都放不下世俗的功名利祿。
如果真有輪回,可能大多數生命,要經歷很多個輪回,才能真正抵達生命的起點,畫完那個圓圈。想想,真是有趣。
這既是生命的虛無之處,也是精彩所在。
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