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部《竊明》橫空出世,關于袁黑袁粉的爭論在網上掀起持續至今的罵戰;一部穿越類戰爭歷史小說能掀起如此聲浪,可見此書的確有其精妙之處。關于袁崇煥是否賣國的論點,此處咱暫不做贅述。單以當年書中的熱血來祭奠十年后的此間少年。
《竊明》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引發顛覆性歷史觀點的噱頭。我們曾經的感動更多的源于蓋州城下眾軍面對后金軍的蔑視、源于“躍馬遼陽格奴酋”的孤注一擲、源于面對后金馬刀下仍然不屈抗爭的東江軍們。但書中長生軍的成功,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就是“陣列重裝長槍兵”的出現。書外不少爭論也圍繞這項兵種進行,多數讀者認為,書中對長槍兵的戰力有太多的夸大,現實中卻并非如此。
長槍陣的早期優秀典型是馬其頓方陣;此戰術經由希臘重步兵方陣改良而成,在亞歷山大大帝手中,它戰無不勝,從尼羅河畔至海達斯佩斯河隨處閃爍著長槍的鋒銳。馬其頓方陣由正規常備兵、輕裝步兵、騎兵、輔助兵組成:其中正規常備兵為中堅武力,攜帶長矛(前期長13~14英尺,后期超過18英尺),配備直徑2英尺的圓盾。該尺寸的盾牌不僅可以提供自身保護,也可以遮擋左側戰友的右半身,因而陣列作戰時將構成攻防一體的高能動性戰陣。整個方陣戰術的核心在于嚴格的組織秩序,一人陣亡或受傷,后面的依次替補,因而在面對無秩序的散兵對手時,擁有碾壓式的優勢。但馬其頓方陣等后續諸多重步兵方陣也存在同樣的弱點:僅適用于廣闊的戰場,山地及崎嶇地面將極大的限制方陣的整齊度,擾亂自身秩序,容易被敵方突破;防御力在重型標槍及弩炮攻擊下顯得過于薄弱;且側面重騎兵及輔助兵被擊潰后則將迎來方陣的末日;因而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中,羅馬軍團雖然正面不敵,但在標槍及弩炮遠程支援下,攻破馬其頓方陣側面后即攻入陣中展開屠殺,進而反敗為勝,從此馬其頓方陣走向末路,羅馬迎來了自己的神選時代。
黑暗的中世紀同樣也是長槍兵沒落的時期,此時騎士小領主盛行,長槍兵僅由貧苦農民組成,在戰場上主要任務是做一個好炮灰;文藝復興的輝煌帶動了整個軍事界的變革,長槍陣也重拾自己的榮光。西班牙方陣、莫里斯方陣、古斯塔夫方陣依次登上血肉橫飛的戰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班牙方陣
隨著文藝復興所帶來的科技發展,早期火器進入人類視線,隨即踏入戰場。西班牙方陣由此誕生,該陣成熟時期由長槍兵及火繩槍兵組成,戰陣中間以長槍兵組成攻擊方陣,四角以小方陣火槍兵組成火力支援方陣。作戰時由多個基本方陣水平排列,組成一個集團方陣,兩邊及中間布置火炮作為輔助火力,兩邊火炮外側及后方布置騎兵,防止敵方發起針對兩翼及側后的襲擊;這樣的方陣可以遠處槍射,近處長槍突刺,進而攻守兼備,但是缺點同樣明顯,當敵方選擇一方進攻時,則意味著另一面的火槍兵看不到敵人,造成火力浪費。
而荷蘭人莫里斯則是在西班牙方陣的基礎上進行改良,造就莫里斯方陣。針對西班牙方陣的缺陷,莫里斯將火槍兵集中于兩翼,并賦予其更高的機動性及自主性。火槍兵既可在兩翼提供火力支援,也可根據戰場情況,自主集結于后方,形成單獨的火槍兵陣;該陣型中長槍兵已不再占據絕對優勢,反而更多的將攻擊動作賦予火槍兵進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斯塔夫二世
而作為莫里斯崇拜者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在加冕為瑞典國王后,即組建屬于他的軍隊,最終集炮兵、火槍兵、長槍兵,胸甲騎兵大成于一體的“古斯塔夫方陣”現于歐洲大陸,從此北歐凜冬已至。古二爺大膽的增加了原有的莫里斯方陣中火槍兵數量,進而基本與長槍兵數量持平,加上火器技術的大幅進步,火繩槍及火炮更為輕便且威力大增,在增加火力密度的同時,大大的增強了整個方陣的機動性,使得原來難以及時根據戰場情況變陣的長槍方陣不再成為拖累,但此時的長槍陣也僅僅只承擔防御任務,作為整個戰陣的一部分統籌使用,無法再如當年的馬其頓方陣般獨當一面。長槍陣在此時已達到它生命的巔峰,一排排高聳的槍林尖端閃爍著的是千百年來的輝煌與榮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長槍兵數量在戰陣中的逐步遞減
從此,熱兵器開始主導戰場環境,火繩槍升級為燧發槍,排隊槍斃戰斗模式出現,長槍陣已無可奈何花落去。
《竊明》中長槍陣之所以有那樣的戰績,其中夾雜諸多原因:1.書中的長槍陣并非作為一個單獨兵種作戰,除重甲長槍兵外,還配屬有大口徑火槍兵、輕炮兵(可跟上長槍陣運動),少量鐵甲騎兵(用于戰勝后追擊及防止敵方騎兵襲擾側翼),如此,將多兵種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相互配合作戰。開戰時,由火槍及火炮遠程投送火力,進而先發殺傷敵方,在對方弓箭手及火槍兵傷亡慘重后再使用重甲長槍兵近戰,整齊的隊列及右刺擊保障了當面的敵人一人至少面對兩至三根槍頭,而重甲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防護,保障了長槍兵得以穩定輸出戰力;期間炮兵及火槍兵在兩翼繼續投射火力,持續殺傷敵人的同時,還能隔斷敵方后援兵力,始終保持我方現戰斗人員多于敵方正在交戰人員;而兩翼則交由火槍兵及騎兵來防護。2.遼南地區山地較少,原本就平坦的白山黑水地區在這里無疑最為有利于長生軍。雖然騎兵在這里也可縱橫無阻,但后金軍多為騎馬重甲步兵,他們習慣且擅長的戰法是先下馬射箭,最大殺傷對方前方精兵,然后逐步前行射箭,至近處后再沖鋒肉搏,此時,面對的大多數敵人均已潰散,然后再上馬追擊。因此平坦的地形帶給他們的優勢遠小于長生軍。而長生軍中的長槍陣卻可以很好的保持隊形完整,維護住己方的優勢。3.長生軍中軍官識字率較高,文化水準及基層軍官對戰場把握能力較強,可以根據戰場情況隨時快速變陣及重新部署。4.對士兵的訓練更為嚴格,隊形緊密,不得隨意潰散,避免了陣列作戰時后方長槍兵無法看到前方戰況時所帶來的心理恐慌,避免了戰陣崩潰。5.敵方火器及重箭不夠強悍,無法在遠處對長生軍造成太大殺傷。6.后金軍為進攻方,在對明朝的大戰略方向上,他們為拓展生存環境必須采取主動,因此長生軍作為相對而言的防守方,不至于因為需要強行軍拖垮重甲步兵體力,也能隨時保證大陣的完整性。在書中,長生軍只作野戰對戰,而從來不主動攻擊設防嚴密的城池可見一斑。
以上諸點,才能構成長生軍常勝不敗的非常規現象,其中缺一不可。因此即使是作為如此有機高效的陣列,在最終仍然被淘汰也情有可原。它的建設成本過高(光是步兵重甲、火槍、火炮費用便是一個中小國家無法承擔的);對基層小軍官戰斗素質要求也過高(無論中外,這種基層中等素質戰斗人員數量都無法滿足軍隊需求);對戰場環境要求過高(無法全地形作戰);在保證戰斗力的同時,很多時候只能作為防守方…因此這種軍隊只能作為精兵存在,無法拓展至全國。在《竊明》中這種脫胎于古斯塔夫二世的戰陣最終擊敗后金,雖然在敵我雙方的傷亡數字上有些藝術夸張,但是仍有可行性。巔峰時刻的長槍陣結合早期火器,再加上科學的戰斗配合及戰略是足以縱橫17世紀的。
雖然長槍陣作為冷兵器時代最為有效且實惠的戰陣已被熱兵器所取代,但我們仍可透過歷史的重重霧靄,依稀看到那充斥著激情燃燒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