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文章中給大家大致介紹了關于如何取姓名的基本情況,接下來的幾期會集中說說大眾取名的誤區。
一代人的名字往往帶有特殊的標志,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故事。往遠了說,魏晉南北朝人名中如玄、慧、法等字印證了當時的文化交融,往近了說,四五十年代的“建國”“立軍”,六七十年代的“永革”“衛東”還有八九十年代的“春梅”“偉鵬”都是歷史的見證人。
這樣日子一長,人們難免發現不對。因為這樣取名重名率也太高了,到人多的地方吼一嗓子,能叫來好幾個。
于是重名的這一代發誓自己的兒女不要再重蹈覆轍。
很奇怪,漢字千千萬,人們又偏偏同時選中“萱”“涵”“紫”“軒”“亞”等十幾個字,組合來組合去,總還是逃不出這個怪圈。
于是很多人想到了更好的辦法——用別人想不到的字。這是個好辦法,但一旦濫用,就會得不償失。因為別人不僅想不到,而且也認不出。
舉個例子,數學天才何猷君是澳門賭王何鴻燊的眾多兒子之一,這“猷”和“燊”字在如今都算是生僻字,一般人第一次見到很難直接叫出。盡管寓意豐富,猷有謀劃之意,燊是旺盛的意思,但要論響亮程度,則實屬一般。
當然,特殊的商界地位使得大眾對其名字的敏感度提高了,可是普通人若是擁有“獨一無二”的名字,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麻煩。
孩子到了要上戶口的年紀了,工作人員說“這個字錄不上”;孩子上學了,第一次上課的老師總也叫不出名字,孩子容易被冷落;到外面用餐、培訓甚至拿藥時,便會遭遇被別人直呼“王某瑜”“李金某”的尷尬。
要知道因為生僻字帶來的關注不會長久,而因為生僻字帶來的麻煩卻無窮無盡。
況且所謂生僻字也是有等級的。
赟、甯、垚、昱等字好在出現次數較多,不至于無人知曉。而汵、忞、皛之類寓意雖好卻過于不常見的字就要謹慎使用了,如果不是對個人而言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建議不要使用這些字用作名字。
這就是很多人一開始就會犯的錯誤,使用過于生僻的字要來博得關注。
切記,每個人的名字是代號,代號的好賴取決于叫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想了解更多的話可以關注我,不定時更新,但一定會更新。
(以上提及姓名只為舉例說明問題,如有冒犯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