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文/多莉&莞爾
我們冷漠嗎????媒體報刊天天大肆報道某老人摔倒無人攙扶,某機場有人持刀傷人無人制止,某酒店有人騷擾女房客無人幫助。然后呼吁國人不要冷漠,要勇敢站出來,要不然事情說不定有一天就發(fā)生在你身上。冷漠是這些輿論媒體給我們貼上的標簽,而且天天不予余力的報道提醒我們的自私冷漠。我就想問一句,當年轟動全國的攙扶老人事件的孩子,那個為救落水孩子而喪命的大叔,那個勇斗歹徒而至全身癱瘓的青年,他們和他們的家人都還好嗎?怎么不見有媒體去關心報道。
上個星期和幾個朋友聊天的時候聊到這個話題,燕子說到了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一次在她家附近菜場看到一個5歲左右的小女孩,獨自一人在路上騎著一輛小自行車,燕子看了看周圍,不見孩子的家長。她很想上去問問,但是又很猶豫,怕別人誤會她是人販子。于是她默默地跟了她一段路,還是不見孩子的家長,她有些擔心, 在這孩子單獨一個人騎行的半個小時里,有人停下來看了看走開,沒有人上前詢問過。她也猶豫了很久,終于還是不放心,決定去問問情況,在燕子詢問孩子的時候,周圍幾位觀望人也圍了過來,正在詢問期間,孩子的媽媽來了,說是孩子跟她鬧脾氣跑出來了。燕子和幾位熱心人核實清楚情況,才讓孩子跟媽媽回去,并囑咐他們別讓孩子單獨出去。
人們冷漠嗎?我不覺得,至少這件事情上我不覺得,燕子上去詢問的時候,一下子過來好多人。我們只是是害怕好心做錯事,卻沒有說理的地方,這樣的困擾很大程度上滋養(yǎng)了冷漠的土壤。有了一次的受騙,就覺得全世界都不可信了。有了一位老人的訛詐,就覺得所有躺在地上的老人都是來訛詐的。所以我們的防御性也越來越強。
燕子還說起最近碰到的一件事,一次她在一家超市旁邊看到兩名男子在打架,一名男子已經(jīng)被打倒在地,身上很多血,遠遠圍觀的人很多,沒人敢去阻止。燕子躲到超市報了警。警察很快就到了,打電話給她核實情況,燕子很緊張,跟警察說不要帶她去錄筆錄什么的,她只是路過,也不了解情況。警察也是個明白人,只讓她把她看到的復述一遍就不在強求。
冷漠不是天生冷漠,而是好多時候,我們無法預料后果,無法知道自己的善舉是不是會受保護。在不確定結果的時候,只能先保護自己,再談仁義與道德。
什么時候我們能不考慮其他,第一反應就是想著能馬上去幫助他人呢?不光是旁觀者,就是連當事人自己都明白這是個很艱難的過程。70多歲的老人摔倒了,摔倒以后沒有人扶他,許多人去送衣服、送水但是沒有人敢把他扶起來,以致于他躺在那兒大叫,“我自己摔倒的不關你們的事”。
如今的人們見到老人跌倒在街上,除非跌倒者先高呼聲明“自己跌倒”,否則不管老人“口吐白沫”或“頭破血流”,無人敢去解救。太多勇敢者的悲慘結局,終究會讓多言者閉嘴,想言者沉默。
試問:倘若出頭就要挨打,挨打又白挨,那誰會愿意出頭呢?有人因見義勇為而重傷,傷得何其轟轟烈烈,余下半生又過得何其窩囊,一方面喪失了勞動能力,一方面又要面對巨額的醫(yī)療費。遺憾的是,在很多時候,都缺乏明確的制度規(guī)定,在無社會正義體制的保障之下,見義勇為也許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不斷的扭曲和異化人們的道德觀念。在報刊媒體嘴里,正義比生命重要。可是對一個老百姓來說,還有什么能比性命重要?
加拿大安大略省2001年頒布的《見義勇為法》中的有一條規(guī)定:“無論憲法如何規(guī)定,自愿且不求獎勵報酬的個人,不必為施救過程中因疏忽或不作為所造成的傷害承擔責任。”這樣的法律規(guī)定打消了施救者擔心因施救不當而惹上官司的顧慮,以防止他們事后成為被告。
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海外,個人的善惡觀都是緊密受大環(huán)境影響的,大環(huán)境惡化,那么,個人向善的一面則會收縮;相反,大環(huán)境好了,也會進一步激發(fā)人們向善的一面,但是很多時候老百姓只能借由媒體報刊來獲得信息,所以媒體輿論的導向就很重要,天天大肆報道渲染一些惡意的冷漠的東西來博眼球,老百姓得到的信息就只能是社會太亂,好人難做。其實生活中像燕子一樣善良熱心的人不少,只要給她們一點支持,不管是輿論導向,還是法律法規(guī)也好。別讓那些流血又流淚的英雄事件,阻擋了善良人的腳步。
亞辛斯基先生有句箴言說:“不要恐懼你的敵人,他們頂多殺死你;不要恐懼你的朋友,他們頂多出賣你;但要知道有一群漠不關心的人們,只有在他們不作聲的默許下,這個世界才會有殺戮和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