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小幸運,原來我們和愛情曾經靠得那么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幸運》
文/聽海檸檬
不知多少次被問到你相信愛情嗎?思來想去,提出這種問題的大概會有以下兩種人:
第一種是對愛情這個”世間尤物”的了解是模糊的,迷惘的,覺得愛情很美,無奈的是看得見,抓不住,但卻相信你的愛情觀,認可你對愛情的判斷和認知,并且想知道你的看法和態度,然后自己拿來權衡參考。另一種是明知故問,算是時下稱作套路的東西吧,而你的回答或許就是他(她)心中的最靠近的答案,前者是真心存疑迷惑不解的人,后者更可能是真心喜歡你,想和你的愛情在同一頻率,步伐一致的人。
昨晚在好友的推薦下一起看了校園青春題材的電影《我的少女時代》,開始心里是有些許排斥的,以為又是花癡女和帥氣男偶遇后被所謂的愛情”套路”住的劇情,差點要把智商指數在正常的水平下再調低些,來配合那些可想而知的高中生初戀的思維模式。以上的小偏見,讓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過了看青春偶像劇的年齡,是懷著羨慕和好奇去看別人的青春,可能這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吧。
好友為了向我證明花費兩個小時看這部電影是值得的,明明自己之前已經看了好多遍,但還是強烈要求再陪我看一遍,而且還特意囑咐我中途盡量不要看手機,這種朝圣的心情,讓我有點難以理解,理由除了她口中的真的很好看之外,還有讓我更為驚訝的是她居然說她的Mr.Right宋仲基也看過這部電影,而且也推薦過,我在想平時還算有品味的她是有多么喜歡這種校園青春題材的影片和一個遙不可及的韓國歐巴。此時好友更像一個為了自己新書大賣的作家,故意找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咖來寫推薦序言、人氣書評。這種雙重人氣的魅力往往在于,當偶像的偶像推薦偶像會讓人覺得自己喜歡的偶像更加偶像。
只有和劇情產生共鳴的人才會和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同步,作為一個青春里故事乏味的人,卻很快進入了別人的青春,意想不到的是,當畫面不斷切換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那些看似”漫不經心”的真心時,女主哭的心碎的那一刻,我感覺到自己的嘴角有一絲咸咸的味道,突然意識到只有青春里才會奮不顧身的去喜歡另一個世界的人,他可以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學渣,你可以是外表不出眾但善良的女同學。
長大后,大家只敢喜歡和自己同一個世界的人,因為沒有那么多的人愿意花時間去消除來自兩個世界的差異,沒有那么多人愿意花心思幫你做回自己,沒有那么多人會無條件一味的屈從和遷就,自然也就沒有那么多的小幸運讓人擁有。
愛情如詩,現實如是,難能可貴的是對愛情初心的堅守。這是多年來唯一掉過眼淚的電影,所以值得被記錄。
雖然我不喜歡用青春偶像題材的愛情來填滿花癡的少女心,但這部影片的確戳中了心里的淚點,那些觸動完全來源于情感的認同,認同那種因為喜歡所以喜歡的愛情。那樣的一字一句恐怕只會出現在呼嘯而過的青春里:你說沒事,就是有事;你說沒關系,就是有關系;你的整個青春一直喜歡劉德華,那么我讓他唱給你聽……原來種種觸手可得的留不住才是青春里最美的句點,才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潸然淚下。
好友說最后兩個人重逢的美好結局會讓觀眾對影片的印象深刻度縮減,往往分離才刻骨銘心,悲劇比喜劇更深入人心,殘酷的深入人心才叫青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悲劇里的分離會讓人產生心里一種”未完成情節”,所以薛之謙《未完成的歌》唱出的那份對昔日戀人的難以割舍,會讓人對自己的初戀記憶猶新。陳奕迅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會有很多人默默的在心里為其點贊,讓人在今后的日子里有試圖彌補遺憾,避免錯過的傾向。
同時又會產生”契可尼效應”讓人開始懷念,開始念舊,開始念念不忘,那個被寫在日記本里自動安放在最喜歡的人后面的其實叫青春。青春大概可以這樣定義,無論怎樣遇見都會有遺憾,無論怎樣告別都會有淚水。它會萌芽在你內心的某個角落,教會你日后如何去勇敢的追求,不遺余力的守護,小心翼翼的珍藏,這是每個人青春里獨一無二的小幸運。
時間不會自愈, 只會放青春歸去,讓過去過去,把真心和勇敢留給未來的自己。也許你的青春曾經大雨滂沱,不經意間淋濕了的那些時日,日久天長,終會慢慢放晴,因為青春是冥冥之中的一份小幸運,在一直默默守護著你真心走過的每段路。
假以時日,雖然青春不在,但我還是想留住那份小幸運,就讓我這樣勇敢的懷念和期待。
感謝聆聽,祝安好!
2016.7.24
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