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我相信,但凡有孩子的家長都應該有體會吧。養孩子難不是指物質上匱乏,而是體現在對孩子精神的教育上。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記得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有一天早晨,我早早起床給她準備早點,我一邊做飯,一邊喊她起床。她睡眼惺忪的在床上穿衣服,大約過了20多分鐘了,我再去看,她還在床上慢慢騰騰的穿。我一看,火冒三丈:“今天還上不上學了?一會就遲到了,麻利點。”她撅著小嘴慢騰騰的洗漱,然后催她吃飯。吃完飯,已經快到上學時間了。這時她的頭還沒有梳,以前基本都是我給她梳頭,今天她照樣賴在那不動,撅著嘴等我給她梳。其實她自己可以梳的,只不過有點亂,不美觀。什么事都要有個過程吧,自己不動手,永遠也學不會。道理給她講了,她的倔脾氣上來了,就是不動,還擦眼抹淚的。我越看越來氣,盡量控制情緒,對她說:“要不今天上午就別上學去了,下午老師問,為什么沒來?你就說媽媽不給梳頭。”說完,我頭也不回的走出了家門。因我家離學校比較近,所以女兒上學大多步行。我知道,只要我一離開,她肯定有辦法,不會因此而逃學。果不其然,我走出去大約100多米,正當我一步三回頭往回看時,女兒那嬌小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簾,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我在原地等她走近,柔聲的說:“你看,自己梳的頭多好看,并沒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以后會梳的越來越漂亮!而且,這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兒聽了,小臉也綻放出了桃花般的笑容。從那以后,每天都是她自己梳頭,再也沒有依賴過我。
愛與溺愛就在一步之間,千萬不要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
⑵做一個“懶”媽媽,增強孩子的責任感
在別人眼里,我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懶”媽媽。甚至有一次,朋友和我開玩笑:“你是親媽嗎?怎么跟后媽似的?”
那是女兒9歲那年春末夏初,我們在縣城邊上租了一個二層小樓居住。女兒放學回來,吃過午飯,我對她說:“咱們倆今天分一下工,你是洗碗還是拖地?”
女兒一聽,有點為難的說:“可以不做選擇題嗎?我什么都不想干。”
“那不行!必須二選一!”
“為什么?”
“因為你也是家庭成員一份子,你也有責任為我們的家出一份力。否則的話,你只能當個客人,而不是家庭小主人!當客人在家可是什么權利都沒有哦!不可以隨便看電視,不可以隨便吃好吃的,不可以……”
“那不行,我不要當客人,我要做主人!那我就拖地吧。”
聽了我的話,女兒欣然答應了。我把墩布給她涮好晾上(她力氣太小,墩布太沉),我把碗洗完就去午休了。而她開始樓上樓下一本正經的地拖起來,一邊拖還一邊唱著不成調的小曲。
從那以后,我們天天分工合作,有時她也會耍賴。這時我就需要破費一點賄賂她一下,給她買個冰淇淋或是棒棒糖之類的吃,她會樂顛樂顛的把兩樣全包了,“媽媽,你給我買回來就去睡覺吧!”于是,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愜意的享受午休時光。
這樣,既增強了孩子的責任心,又可以減輕家長負擔,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⑶增長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一轉眼,女兒已經上初中了,因為離學校太遠,所以要住校。兩周休息一次,內衣內褲之類的,自己在學校就洗了,等到放假再把其他的臟衣服拿回來。到家之后,我也不會給她洗,基本上都是她自己洗。畢竟年齡大了,不會再像小時候哄著才做。
我覺得一個女孩子,家務活必須會的。我經常和女兒講,學會了可以不做,但是必須會。所以,每當我做飯時,都要她幫忙。擇擇菜,洗洗菜,熬粥,這些簡單的事都已經很熟悉了。今年暑假,女兒又學會了蒸米飯,西紅柿炒雞蛋,壓餃子皮。有時也不太情愿,畢竟是孩子嘛,我就跟她溝通:“學會了這些,你就不用擔心被餓著,等爸爸媽媽不在家,你就可以吃上自己做的飯,既經濟又衛生,還可以在你同學面前炫耀一下嘛,哈哈……這種感覺是和外賣無法比的!這樣你就會永遠做生活的主人!”孩子往往不是懶,而是我們教育做的不到位,方式方法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