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同事小何在離職3年后,重新返聘回來繼續做老本行。
“好馬不吃回頭草啊,你不是和朋友合伙做項目嗎?怎么舍得爬回這安穩窩?”老同事們難免調侃一番。
也難怪啊,事業單位、朝九晚五、由于是偏技術的單位人際關系也相對單純,雖大風光沒有,但小日子尚可。
可偏偏小何走的時候懷揣鴻鵠之志,并且厭惡過于清閑、沒挑戰性的崗位,因此完全沒有咬緊牙關舍棄的遺憾,是很果斷、很干脆地離開的那種。
勢若駿馬奔平川。
項目做了1年多,經營的狀況一般般。
想接更大的項目,但囿于資源限制。
小何和朋友不得不轉而接了幾個零星的小項目,整體幾年算下來,其實和原先的薪資水平并未有多大差別。
“算了,反正我也想通了,這樣穩定過到頭也蠻好。”
小何以千帆過盡的口氣平淡地說。
回來后做的是原先工作很快上手,生活似乎兜了個圈回到原軌跡。
有段時間,朋友圈和公眾號的主旋律是“安閑的工作會殺死你!”、“工作清閑,荷包沒錢”,加上涌現體制內出來創業,做自媒體的成功案例,分分鐘拔高了前者論調的可信度。
不可否認,忙碌的職場相比一份清閑到打瞌睡的工作,得到理想回報的概率高得多。
但不管是某種客觀狀態,它決定不了你職場發展的好壞,決定不了你的能力高低,更決定不了你后半生的太平祥和。
2、在我看來:穩定的工作≠穩定的生活≠沒有追求的人生。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前不久看一篇創業CEO的報道,全年工作350天以上人家還很滿意“忙碌而平穩的日子”。
你說變不變態?所謂的穩定工作,其實有幾種模式。
1、生存保障型該人群的典型特征是:對人生中的一切風險有著不可思議的恐懼,把一份看得到30年后自己是什么樣子的工作,視為生活至關重要的保障。
比如,部分“鐵飯碗”性質的群體。其實有的人血液自帶安定基因,不管在哪片土壤,TA都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和閑散感無縫對接。
混日子、聊八卦、想方設法推責任。
此生追求無風險地生老病死。
到頭來一攤手:“大環境如此啊,我有什么辦法。”
2、無知無畏型另外有些人是打從心底認為,只有安穩才能活的更長久,只有安穩才是主流生存法則。
我認識的一個人,每逢聽說身邊有人折騰副業、離職創業或做小生意,總是極盡嘲諷:“你們閑得去弄那些?還不如我每天輕輕松松,沒事干就躺著看電影,多爽不知道。”吃喝玩樂輕松啊,吃喝玩樂舒服嘛。
他們不僅不在乎一輩子是職場墊底人,而且對周遭的任何積極上進行為統統潑上臟水,認定是勞民傷財、竹籃打水的無用功。仿佛好逸惡勞是張通行證,可把自己牛逼壞了,恨不得叉會兒腰。
3、開辟領地型還有一撥人,不甘于日子在同一副面孔中消磨殆盡,利用空閑時間去嘗試、去開辟職場外的領地。
即便本職工作平淡寡味,依然能游出小水池尋找浩瀚的天地。
空間一旦變大,機遇就會增多,就有更多可能重新定義自己的世界。
順便說下,一提到常被人詬病的“體制內”,我們腦海中仿佛就自動泛起一張了無生趣、甚至充滿戾氣的中年婦女的臉,然后方圓3里地,全是被復刻的老舊相貌。
好像一旦踏入這道墻,等同于只能被消極地同質。
可每一份工作都是自己的選擇,談不上無奈,更談不上被迫。
我初中班上成績第一的同學,畢業后考入他爸爸所在的水利系統的公務員。
在錄用的那天,聚餐時候他說:“雖然不算我很樂意做的,但路都是自個兒走的,反正也不見得是唯一的路啊。”
去年他開始上MBA,今年又和朋友開始接洽互聯網外包項目。
作為成年人,應該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為此負責。當你把種種不順歸咎于一份工作、一種環境時,就等于已將生活的主動權雙手奉上。
3、有的朋友可能覺得,眼前工作穩定平和,它就是我想要的呀,這難道有錯?
1、前幾天發現,我家門口的開了好幾年的修車店關門了。
原因呢,看看滿大街的共享單車應該就明白了,前后也就大半年,把存在了大幾十年的修車行當傾覆得體無完膚。
2、之前好幾次看到報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使用場景越來越廣,或將在30年后大面積取代醫生。
3、上個月,馬爸爸在杭州的無人超市賺足眼球。
我同事特意坐了4個小時的高鐵過去參觀,無數的好奇人群接踵而至,他現場排了1個小時的隊才進得去。
越穩定的工作,多半越傳統。
而越傳統的行業,在如今一日千里的時代布景下,受到的沖擊就越大。
這種沖擊正一滴不漏的滲透到傳統職業上。
劉慈欣《三體》有句話: 僅靠生存本身是不能保證生存的,發展是生存的最好保障。
深以為然。
只有揮著膀子死命向前游,才能順著潮水走的更妥帖,才有資格擁有腳踏實地之上的云淡風輕。
人啊,不怕變老,就怕變舊。
4、如果你暫時處于穩定清閑的工作中,心有不甘想嘗試改變,可眼下由于種種原因也無法說走就走,提供以下兩個思路。
一是在其職謀其事。
坦白說,不少人一邊嚷著工作這里不行那里不行,一邊卻做的差強人意甚至一地雞毛。
公務員怎么了?國企怎么了?體制內怎么了?誰說就一條線劃到混吃等死陣營的?
企事業單位也有能力高低的呀,什么都看不上的結局,就是什么都不用心做,于是什么都得不到。
從上市公司,到事業單位,再截然不同的職場都有不同畫風。
在同家公司工作的兩個人,很可能在不同的平行世界。
往淺顯了說,拿錢做事天經地義。
往深了看,謀其事過程中,才能挖掘潛在的要義以及熱愛點 ,我們才足以判斷工作的價值。
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沒啥不妥,關鍵得:先得把自己碗里的吃好吃干凈,再說別的嘛。
二是把節奏撥快。
實際上,將穩定輕松的工作視為自己束縛的人,不過是因為除了它什么也沒做罷了。
久而久之,自然和滴滴答答的時鐘齒輪沒啥差別。
前陣子我本職的產品工作,進入到讓我可以稍微喘口氣的開發階段。
然而,職場外的若干工作壓得我已經幾十天都處于應戰狀態,沒有一天能好好平躺歇息,睡眠不足+腸胃告警,真是打開電腦就想吐。
同事小J忙裝修,每天網上挑選軟裝、看室內設計、咨詢細節、跑建材市場,還好工作是朝九晚五,不然一個人壓根沒法兒應對。
當你忙到四腳朝天,哪來的閑情逸致糾結什么不甘心不滿意啊? 恨不得把注意力統統丟給手上的事。
5、那么,清閑卻嫌錢少,可以做什么?有開創副業想法的朋友,從自己擅長什么、擁有什么資源切入,是最實際的變現點。
先并行走,若前景逐漸開闊,再考慮轉而全職經營。
身邊的同事朋友中,真實案例不在少數。
有一定文字功底的朋友,碼字是不錯的路徑。
多賺個幾百上千的零花錢肯定不是難事。
前提是:現在、此刻、馬上,拿起筆去寫,保證持續在多平臺的輸出。
切記眼大肚子小,不去做,然并卵。
再蔓延開來,結合興趣是個把普通愛好變專業、再變現的淬煉捷徑。
有理財投資想法的朋友,可以從先看經典的理財書開始系統性學習,比參差不齊的碎片內容靠譜得多。
然后小額嘗試,沉淀經驗值。
我有個神奇的程序員同事喜歡研究期貨交易,甚至自己折騰出一套決策判斷的小工具,據他說“反正收益高于平均。”
(好吧好吧,姑且信他~)回頭開頭說的,穩定得一眼看的到頭工作到底有嗎?有。
1、工作和生活都清閑穩定:30年后的你就是現在的你,變好幾乎沒可能,變差倒是大概率。
2、工作穩定,生活忙碌:把精力用對地方,很可能開辟出新的疆土,帶來新的碩果甚至百花齊放。
你確定想要的是前者?曾聽不少人說,選擇一份工作,就是選擇一種生活。
這話既對也不對。
對的是,工作對占人口99%的普通人來說,是重要的日常組成版塊,確實足以帶來不小的影響面。
不對的是,決定你人生的從來不是哪次選擇,而是一直以來的狀態。
怕就怕,想選而沒得選。
所以最要緊的,是持續做出選擇的能力。
能力培養和自我成長,說白了都是個人的事兒。
先不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就看你家陽臺的花花草草,同樣一個盆、同樣一撥土,同在陽光雨露下,長勢亦有好有壞。
很多時候,你明明知道哪個答案是你想要的,奈何沒有能耐披荊斬棘,沒有力量駕馭大風大浪,叨逼叨逼后照樣沒有決定的資格。
要是有寸土開出彩虹的勁兒,誰能攔得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