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你焦慮嗎?焦慮就對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里,在這個年代里幾乎每個人都想利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恨不得抓住身邊每一個可以獲得成長的機會,讓自己加快腳步。
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
那就是:
東西不夠,生命有限。
怎么理解呢?東西不夠是指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東西遠遠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生命有限,是指自己一天就只有24個小時,既要上班又要睡覺,搞不好還要經常去應酬。
你也知道讓自己變得值錢,才會被這個社會所需要,你也知道那種一夜暴富的概率太小,肯定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以前我們總抱怨學習的機會太少,人要顧家,還要為自己的工作負責,根本就沒有機會去學習?如今呢?一個人足不出戶就可以擁有無限的學習機會,可個時候我們會發現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我們不知道應該選哪個。
知道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
這似乎是一個問題。
而常見的解決方法就是買買買,買各種各樣的教程和學習資料,希望能夠多個維度發展,就像重力加速度一樣,成長的越來越快。
事實上,這是無比正確的一種策略。但是慢慢的就會有人發現,沒有輸出的輸入使人焦慮。也就是說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用到這些知識。
普遍的原因是沒有時間用,這時候你就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要么放棄一些學習項目,給自己騰出用的時間,可是幾乎每條學習項目都對自己很重要,并且它們都是相輔相成的,比如英語和編程;要么繼續焦慮!
到底應該怎么選?
策略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事例
有一次笑來老師邀請了王淵源(中文說得比中國人還溜的外國人)到《人人都能用英語》的直播間做客。
在這期間,有個人問了他一個問題:
我現在需要掌握兩門外語,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日語。請問我是先掌握一門,再去掌握另一門,還是兩個同時進行?
王淵源老師的回答是這樣的:
分兩次學的話,總體上要比兩門外語一起學花費的時間要長,因為在同時學習兩門外語的過程中,你更容易將其融會貫通,但要比單獨掌握一種外語的時間要長。
結論是這樣的,用公式表達應該會比較嗯易懂一些。
單獨學兩門外語:掌握一門=1小時,1+1=2小時。
兩門外語一起學:因為融會貫通更容易,掌握兩門共用1.5小時。
不論怎么看,第二個策略都明顯要比第一個策略更高明一些。
但是人這個動物很奇怪,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其獨一無二的特性,也就是說第二個策略雖然相對正確,但不見得適用于每個人。
我想說:
這條最優策略明顯只適用于非常有耐心的人。因為沒有耐心的人很容易會對這件事情失去興趣,盡管這條策略是正確的。
為什么呢?因為學習太依賴正反饋了。幾乎沒有意外,正反饋是興趣的來源,而興趣又是學習中最不可缺少要素。特別是學習個技能得初期,簡直太需要正反饋了。所以身邊的前輩才總是強調要對前期那個笨拙的自己寬容一些,要把目光放在長期上,等過了那個笨拙期,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這對一些輕愛好還好,但是對于那些重要技能就很難實現——我們巴不得今天學,明天就能用。
既然你這么心急,那就干脆選擇第一個策略好了,第二個策略本來就是給不心急的人準備的,也可以說那個策略本就不屬于自己。
其實多個維度發展,也就是跨界,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自己要在之前那個領域非常突出。一旦有了這個前提之后你隨便跨界,你隨便的多維度發展,你都會輕松很多,這可不是我想象出來的,這個是有科學依據的。
經濟壓力是人所能感受到的最明顯的壓力。
當你多維度發展的時候,卻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撐,雖然理論上你可以學得和別人一樣快。但是你卻要承受經濟上的壓力,在學習中你時時刻刻能感受到自己的不容易,隔三岔五的就要顧影自憐一番。這些情緒本是沒有必要出現的,但壓力讓它出現了,你就要想辦法去安撫它。
這樣下來,雖然你選擇的是最優策略,但是結果卻不如那個次等策略。
基于這樣的原因,對你來說最優策略其實恰恰是那個次等策略,優點有三。
1.你有足夠的使用知識的時間。
2.能夠快速得到正反饋,以保持興趣。
3.從中你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好基礎。
寫作
還有一個事實:
其實技能之間并不存在沖突,之所以我們會感到沖突,除了時間和精力不夠用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你選擇的兩個技能“關系不好”(對不起!實在不知道用什么詞)
比如你學了挖掘機,你就不會選擇去醫院上班;你學了編程,你就不會選擇去工地上班……為什么呢?
因為在這些地方用不到你前面所掌握的技能嘛!
但是這個世界有一些技能,它們是技能中的人脈王,至少我知道的就有兩個——寫作和演講。
它們和所有技能關系都很好,我所說的關系好是指這一種狀態:
你掌握了設計飛機,你可以用它去寫作演講;你學會了修理汽車,你可以用它去寫作演講;你學會了給人治病,你可以用它去寫作演講;你掌握了挖掘機;你可以用它去寫作演講……
為什么呢?因為傳遞信息最普遍的兩種方式,就是說和寫。
在說和寫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在重復自己已經學到的知識,而且還在練習自己的表達和溝通能力,這就是它們的魅力!
演講,是一種同步的、情感豐富的溝通工具;寫作,是一種異步的、無損傳播的溝通工具。演講在現場時影響更深;寫作在時空上影響更遠。
演講的話會受到空間限制,而寫作則不會。
這里有一個簡單、樸素、有效的策略可以解決你的知識焦慮。
不管你正在同步進行多少項學習任務,一定要騰出時間來寫作,不僅要寫,還要發表出來,發表和不發表的區別在于后者可以收到反饋。
反饋有多重要:反饋是進步之母,沒有反饋就沒有進步,就這么簡單。
這里再啰嗦一下,個人覺得先把一個技能打磨得能夠熟練運用了,再去打磨下一個技能比較實用,因為俗話說得好,千招會不如一招熟嘛!
當你在一個維度上夠突出的時候,會有各種驚喜找上門,這大概是真的!
好了!謝謝你的觀看,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