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每一位員工都是主角】
此篇章中,稻盛先生描述了阿米巴經營的誕生及其三個目的。通讀之后,我梳理出如下的脈絡圖:
【價值取向與事業同志】
在稻盛先生描述其創業的篇章當中,有這樣的描述:
“如果說最容易動搖變化的是人心,那么,一旦互相依賴、心心相連,這個世界上最堅固、最可靠的還是人心。翻閱人類的歷史,依靠人心成就偉業的例子不勝枚舉。我認為,率領一個集團,歸根到底,只能依靠人心。比人心更可靠、更確鑿的東西并不存在。
……
有時,阿米巴之間也會有競爭。但是,如果阿米巴之間不能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就不能發揮公司整體的力量。因此,從公司的領導人到基層阿米巴的成員,都要用‘信賴’這一紐帶連接起來,這是企業經營的前提。”
但是信賴這個詞,說起來很容易,執行起來卻會遇到重重阻礙。相信一些同學參與過企業組織的團建活動,其中可能會遇到“信任背摔”這個項目。項目要求每位隊員輪流站在1.7米左右高的背摔臺上,背對著大家。小組其他成員在其身后用雙手做保護,接住倒下的隊員。現在請參與過此項活動的小伙伴們,閉上眼睛仔細的回憶站在臺上的感覺,是不是感到感到一絲的恐懼。
稻盛先生在京瓷創立后的第二年,招進了十多名新員工。當他們可以勝任工作時,卻來到了稻盛先生的面前,要求改善待遇,遞上血書并提出了強硬的要求。公司才經營了兩年,稻盛先生自己還缺乏足夠的自信,根本不可能為了挽留員工,就輕易的答應“保證將來的待遇”這種要求。
雙方進行了長久的談判,稻盛先生反復的強調:我絲毫沒有“作為經營者,只要我自己好就行”這樣自私的想法。我希望大家從內心感到進入到這個公司真的沒有錯。但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根本聽不進去這樣的話。反而認為“資本家、經營者總是嘴上說得好聽,用這類甜言蜜語來欺騙我們”。不得不說,現在社會上,仍然有很多人是這樣認為的,我認為這背后反映的是勞資對立的現象。
而通過這樣持續的理念沖突與交涉,稻盛先生重新思考公司存在的意義,“就是說,即使是這么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年輕的員工們也是準備托付自己的一生才進入公司的”。于是稻盛先生認為:“當初我是為了實現我作為技術人員的夢想才創辦公司的,但公司一旦成立,員工們卻是為了托付終身才進入公司的。這樣的話,公司就有了比實現我個人的夢想更為重大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保障員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就是謀求他們的幸福。而站在最前頭,為實現員工的幸福而奮斗,這就是我的使命。”
于是在稻盛先生明確了京瓷的經營理念之后,稻盛先生認為他與員工的關系已經不再是經營者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了,而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共同奮斗的同志關系。而且在全體員工之間,也萌生出了真正的伙伴意識。
【勞資關系】
在這里需要打斷一下,談論一下勞資關系。在本章第四節當中,對勞資關系有這樣的描述:“勞動者只主張自己的權利,不去理解經營者的痛苦和煩惱;經營者也不去理解勞動者的立場,不想去改善勞動者的生活和維護他們的權利。雙方都只顧自身的利益,都不愿意去體諒和理解對方。這樣就更加激化了勞資雙方的對立情緒。”
稻盛先生傷透了腦筋,反復思考,得出的結論是:“經營者應該尊重勞動者的立場和權利;勞動者應該和經營者一起考慮整個公司的利益,為公司做貢獻。如果勞資雙方持有這樣的觀點,那么勞資對立自然就會消失”。
勞資關系中的矛盾點,我認為稻盛先生已經說的非常清楚:雙方都只顧自身的利益,都不愿意去體諒和理解對方。不知道何時起,我的職場觀總結出了這樣的一段話:“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對自己、對自己的工作保持忠誠,我相信大家在做到忠誠的時候,也會給公司帶來正向的發展,而公司也應該給到大家相應的回報。倘若公司給出的回報無法滿足大家,那么我建議大家不如離開這里,去更廣闊的市場尋找自己的位置。”這樣的觀點,對于我的職場生涯,產生的結果,可能并不美好。或許多年后,我可能會將這樣的觀點繼續優化與完善。但就現在來說,這就是我的所想,所踐行的。
稻盛先生在書中描述:“為了超越經營者、勞動者各自的立場,讓全體員工團結一致,首先必須有全體員工都能認同的企業目的,或者叫經營理念”。而“為了讓全體員工具備經營者的意識,以與經營者相同水準的思想投入工作,就要盡可能公開企業的有關信息,并且毫無保留地將我的煩惱,我的困惑,統統告訴他們。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在某次面試的時候,跟面試官談論關于溝通的話題。我認為溝通應該是雙方面的進行認知傳遞,梳理出共同認知,基于共同認知并結合個人認知,將觀點及可行性建議拋出,不斷的進行思辨與妥協,最終達到決策的過程。在交流當中,面試官拋出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從老板的角度來看,可能有一些東西不方便去透露,這樣要如何去進行溝通?
相信在各位的日常工作當中,應該會經常性的遇到這類的問題吧,那么又是如何解決的呢?我當時的回答是,看話語權級。如果你認為我的想法無法實施,那么我希望你能給我一個解決思路或者說是執行方案,而不是一直在強調這個事情應該是由我來提供思路。因為我可能很難跳出自己的思維定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你提供給我方案后,雖然我可能還無法理解,但是我會本著對工作的忠誠,去將方案執行好。如果這個方案是成功的,我不會居功,如果是失敗的,這也不是我的失敗。如果說你認為是在執行過程中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我會跟你溝通執行細節,然后再一次的去嘗試。
稻盛先生在書中如此描述:“全體員工積極參與經營,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各自的作用,盡到各自的責任,那么,員工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勞動者,而是具備了經營者意識、與經營者共同工作的伙伴。這樣的話,因為履行了自己的責任,他們就會品嘗到工作的喜悅和成就感。互相之間都抱著為公司做貢獻的目的投入工作,就能實際感受到人生的價值,就會積極主動的投身于工作”。
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沒有品嘗過工作當中的喜悅和成就感,我是有的,而且我相信我曾經的小伙伴們,也是有過體驗的。我在做客服主管的時候,會跟我的小伙伴們傳達這樣的一個信念:我希望大家在跟我們買家溝通的時候,除了產品上的銷售外,我們可以帶給他們更多的美好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來自大家開放的溝通當中,我不希望大家用編輯好的快捷話述來回應我們的買家,這只是做到了一個機器人的程度。我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溝通,將我們的能量傳遞出去。
而最后的實踐結果,也證明了我和我的小伙伴們,是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的。我們可以跟我們的買家斗斗圖,聊聊游戲。在普查大家的聊天記錄時,也會看到不少買家是能夠感受到我們的能量,由于對我們的感知和信任,最終成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