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日葵
提到拖延癥,相信我們大家都不陌生。
總是拖延到困得睜不開眼睛,才愿意放下手機,爬上床去睡覺。
周末計劃簡單整理清潔下居住空間,看看電視,睡睡懶覺,拖延著假期就這么過去了。
工作計劃報告想著有的是時間,拖延著,明天是最后提交時間了,今晚才熬夜通宵完成。
想法完美,不如執行到位。
拖延模式,容易耗費能量,蹉跎時間,影響做事的效率,降低自信心。
有人認為,拖延就是純粹的懶惰行為,其實不盡然。
下面讓我們來聊聊拖延癥。
1.拖延癥表現有哪幾類?
▼
有明確時間期限性的拖延
這類事情和計劃通常是有時間的限制,我們容易選擇在截止日期前在才匆匆忙忙趕工,加班加點完成。
這樣必然導致完工質量粗糙,效果不理想。
比如明天就要考試了,今晚才臨時臨急抱佛腳復習,這樣考出來的結果大多難如意。
▼
無明確期限的拖延。
如健康運動計劃,提升額外技能能力等等,這些都沒有明確的時間期限的,靠的是個人的自覺。
我們總是覺得有的是時間,明天再開始,明天又拖到后天,日復一日,蹉跎了光陰,計劃卻依然在路上,能力也依然原地踏步。
▼
簡單事情的拖延。
有些事情,非常非常簡單的,常常就是順便的事情,比如,去樓下取個快遞,去淘寶定個手機殼等等。
但是就是這么簡單的一些事情,習慣性的拖延的人就會想著等等吧,再處理,不著急,往往是幾分鐘就能完成的事情,得拖上好幾天。
雖然簡單,但不完成,始終是耗著你的能量。
▼
復雜有挑戰的計劃和事務的拖延。
這類事務,可能做起來有一定的挑戰,需要一定得能力和意志力去堅持和完成。
比如工作客戶開發,產品內容設計等等。習慣性拖延的人就往往把容易做的事情,無關緊要的事情先做了,而把核心重要的計劃放后面一拖再拖。
心力不足,執行不到位,勢必影響工作事件的進展。
▼
在計劃好做一個事情或者接到任務后,所有人都希望第一時間著手去做,發揮自己強大的執行力,有不少人還有詳盡的個人計劃。
但是真正去做的時候,卻是進入拖延模式,直接阻礙執行進程。
無法按計劃完成任務,對自信心是打擊的,同時容易帶來焦慮,恐慌,自責,羞愧心理。
那么,是什么讓我們感覺心有余力而不足,開啟拖延的模式的呢?
2.拖延背后的心理原因?
▼
第一種心理,是不自信
不自信,質疑自己能力,并且質疑計劃的可實施性,這種心理嚴重打擊自己行動的積極性。自我評價低,動力不足,降低行動的有效性。
▼
第二種心理,內心是厭惡被計劃,被安排的,是逃避的
當我們被吩咐或者被安排做一些事情時,但內心里其實是不滿意不愿意的,又為了避免直接沖突,就往往呈現出拖延的狀態和行為模式。
這樣,實則是一種逃避的心理,固然也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會把事情變得更糟糕。
▼
第三種心理,就是追求完美心理
太過在乎外界的看法,想著等準備得更好,等一切條件具備,再行動,所以計劃總是在路上。
其實,所謂完美,也不過是在不斷嘗試,不斷矯正過程中,一步一步靠近的,拖延者若是能了解,就會明白,立刻行動是唯一的出路。
3.如何戰勝拖延癥呢?
▼
覺知自己
覺察到自己是在拖延了,首先是看到自己了。
愿意去進步,愿意去改變拖延的慣性。
▼
立馬去行動
當知道留意到自己在拖延后,立刻去行動,凡是邁出第一步,后面就容易多了。
每一次的小小行動,每一次的踐行,都是一個機會,提升自我價值感及認同感。
▼不斷去調整
即使實在行動的過程中,拖延癥也是容易反復的,需要不斷去覺察,調整和保持自己的覺知和執行的狀態。
在執行行動的過程里,需要不斷去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認知,保持警醒有正面的心念,持久而耐心的去行動和執行。
▼
接納諒解自己
增長自我價值感,愛自己,接納真實的自己。
覺察到拖延,接納和諒解自己,不要自責,自責不會帶來改變,自責只會降低自我認知感。
不要太在乎被人的想法,做得好與不好都是自己的事情,有空去琢磨別人的想法和看法,還不如花氣力埋頭執行。
結束語
告別無所事事,拖拖拉拉,渾渾噩噩的拖延,帶著清醒的覺知,去面對拖延,積極行動,有效執行。
做好每一件小事,不斷行動,不斷累積正面的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
沒有等出來的結局,唯有行動。告別拖延,莫讓歲月蹉跎。
作者:向日葵,慧合文化原創作者,向陽而生,春暖花開
原創系列,原創作品
分享簡單心理,與您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