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是一個以「利益交換」為核心,構成的世界。即便是高大上的無私情懷,本質也是「人設包裝」,把品牌資產轉化成信任,持續投資把引流成本降低為0,還是為「搞錢」服務。
搞錢,是一種「交易行為」,交易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創業者借助產品能解決消費者的問題,通常會借助「低價引流品」讓消費者占到便宜,通過甜頭產生信任后,創業者會順勢推出自己的利潤款、高客單的產品,完成變現。
所以,極致主義的「利他」背后,最真實的想法是商業變現。人性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種傾向:我可以賺別人的錢,但別人不能賺我的錢。即便賺我錢的,也不能多賺,否則那些多賺我錢的人,就是割韭菜的壞蛋。
你看,賺錢這件事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說白了就是一場「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游戲。
在這場游戲里,因為每個人過往的能力積累不同,格局認知不同,賺錢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但對絕大部分普通人來說,自己單干創業成功的概率,九死一生的成功率仍然是被高估的。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從上學開始,直到步入社會給老板打工的階段,我們一直陷入在「勤勞致富」的敘事邏輯中。如果勤勞就能致富,流水線的工人、環衛工人、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等夠勤勞努力了吧,他們真的走向財富的巔峰了嗎?
很顯然沒有,問題就出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了戰略上的懶惰」。方向不對,努力白費,這就是戰略「定位」。有戰略定位還不行,還得把戰略拆解成可執行的計劃,這就是「策略」;有策略也不夠,如果沒有強大有力的「執行落地」,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如果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序,你就會發現:
1.「定位」~60%,負責方向對錯;
2.「策略」~30%,負責拿到成果的速度快慢;
3.「執行」~10%,負責努力勤奮,執行落地。
你看,努力執行的權重在賺錢這件事上,只占10%。而真正重要的戰略方向,占到60%,這部分才是最難的。
自己單干,很容易把當努力執行這個習慣當成靈丹妙藥,結果就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四處碰壁。而最難的戰略定位,絕大多數人都沒接觸過,很少有實操經驗,所以就造成了「一看就會,一干就廢」這種眼高手低的局面。
解決社會問題的需求定位,可能只是一句話,一個標簽,但背后所有的策略、執行,都會圍繞著需求定位有序展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商業變現上的突破,看清系統運作的底層邏輯,一條命通關,這才是商業變現的高階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