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辛棄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蘇軾改變了晚唐五代詞家詞婉作風,開創豪放派風格,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受到后人廣泛的喜愛,成為無與倫比的蘇軾;而辛棄疾在蘇軾開創的豪放風格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詞的疆域,稼軒詞摧剛為柔,確立了豪放一派,影響十分深遠。
關鍵詞:蘇軾、辛棄疾、豪放詞、相似、區別。
正文:一、蘇、辛豪放浪漫主義
1.縱觀蘇、辛詞作,我們顯然會發現他們的作品充滿豪邁曠放的特點。都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從蘇、辛的詞作不難看出二人對生活無比的熱愛,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為國建功立業的偉大理想。例如蘇軾《沁園春·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中的“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樽前。”既表現了他“致君堯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時代的意氣風發,豪放自信的精神風貌,也表現了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
2.蘇、辛二人的豪放浪漫主義也有不同之處。蘇軾自由揮灑的寫作態度和變化不測的篇章結構成為蘇詞的一大亮點。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越,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了蘇軾由積極進取轉而苦悶壓抑又力求超脫自適的心路歷程,他總是有一顆發現生活美的七竅玲瓏心。
辛棄疾詞作是豪壯而蒼涼,雄奇而沉郁的。稼軒詞比蘇詞更具雄奇闊大的意境,生動而夸張的描繪及想象。
稼軒詞總是給我一股“酸”勁,仿佛看到了詞人矛盾而焦灼的內心世界。辛棄疾本身積極進取的精神、抗戰復國的政治主張本來就與當時只求茍安的政治環境相沖突。由此他不得不發出“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舟”的傲岸慨嘆。
二、樂觀曠達與剛拙自信
1.蘇軾的思想性格我們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來剖析。前期以儒家思想為主,他寫了大量的政論詩歌,充滿了積極入世精神和社會歷史責任感。后期更參入了大量佛、道家思想,外儒內佛,已求身處逆境時的精神解脫。《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故國神情,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是何等的樂觀與曠達。他把對自然的山水的關照與對歷史、人生的反思結合起來,將壯闊的自然美注入到歷史感慨和人生感懷之中,升華了“小我”,精妙絕倫。
2.辛棄疾既有詞人氣質又有軍人豪情,這就是稼軒詞雄奇而沉郁的另一原因。辛出生于金人占領區,但他天生有一顆英雄心。據說他精神健壯如虎,這不正是英雄相貌!當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揭竿而起,生擒張安國這一壯舉,毫無疑問他是剛拙自信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我對《破陣子》這幾句印象尤為深刻,在腦海中仿佛出現了一位洪頰青眼、騎馬練兵的英雄在咆哮著。這便是我心中的辛棄疾。
三、坎坷書生與柔情將帥
1.作為地地道道的黃州人,我對蘇東坡有著一份特殊情懷,并不僅僅是流傳千古、享譽盛名的東坡肉,而是被貶黃州,他留下的顯著政績和豐富的精神文化。對蘇軾有過一定了解的話,你一定會感慨這個柔弱書生的坎坷之路。他的人生不僅僅有“三次波折”,更有大大小小的坎坷。
二十二歲中進士,二十六歲又中制科且優入三等,在王安石行新法遭貶,貶官過程中“滅蝗救災”、“抗洪浚湖”,政績卓越,四十多歲因“烏臺詩案”遠貶海南,之后被貶惠、儋州,六十五歲遇赦北歸,之后不久病逝。你會發現蘇軾的一生坎坷不平,但他談笑與生死之際的曠達情懷令我感動,經歷磨難始終樂觀向上的精神使我由衷欽佩。
2.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道“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我想稼軒詞豪與他軍人出身,棄筆從戎的特殊經歷有關。作為英雄壯士,辛棄疾的心態既不同于晏幾道的平和,也不同于蘇軾的曠達超然,秦、周等人的哀怨,而常常豪情激揚。“橫空只把,曹吞劉矍”,“氣吞萬里如虎”。而稼軒因國家民族仇恨長期壓抑苦悶,又使他怒氣翻涌,“說劍論詩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頗堪哀。
了解辛棄疾“三仕三已”,你會由衷感慨他的“酸”,不是醋酸,而是心酸。智勇雙全,英雄氣概,壯志難酬,無奈棄筆從戎還不令人心酸么?本想做統兵將領,建功立業,郁志不得,還不夠心酸么?我想我大概能理解到稼軒詞不同于蘇詞的豪邁曠達了,我也為辛心酸。
總結:蘇軾、辛棄疾為宋詞做出了尤為顯著的貢獻,為奠定豪放詞地位起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清人趙翼平評蘇詩“此所寄李、杜后為一大家也。”王國維曾說“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不正契合稼軒詞。其實正是由于蘇辛二人之不同才能構成豪放的浪漫主義,蘇、辛二人都是優秀文化的締造者,詞風文化之大家,更是我心中不可磨滅的英雄人物!
參考:《中國文學史》(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