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是人生大廈的地基
【記 者】: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父母就理解為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孩子從小就沒有自由,沒有快樂,沒有熱情,他們長大以后會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嗎?
【李玫瑾】:記得在一次對某研究所的碩士、博士生的講座中我曾接到一張字條,上面提出的問題是:“生命是自己的,我為什么不能決定了斷自己的生命?” 我當時的心情是悲哀的! 生命究竟是誰的? 一個人憑什么長大? 這個世界上神秘且最燦爛的現象是什么? 生命究竟意味著什么? 為什么在一個人的知識已經達到了碩士、博士的水平,卻對生命的知識如此無知呢?
按理說,我們眾多的學科都在研究生命! 都在探討人生! 為什么在愈發崇尚科學的今天,生命也日益成為一種無感受的科研對象,而鮮活的、感性的、豐富多彩的生命感受卻越來越遠離人生?
許多兒童不快樂,因為他們沒有自由的活動時間,他們的時間都被父母按偉大的理想作了全方位的安排!
許多中小學生不快樂,他們的時間都已經被科學的教育體系所安排!
許多大學生不快樂,最典型的就是曾經在生命科學院學習三年多生命科學的馬加爵曾發出“人活著究竟是為什么”的困惑!?
在他殺了4個人后,在逃亡期間,在走投無路的背景下他才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在于人間有情!” 可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如今的名牌高校,幾乎每年都有那么幾個跳樓自殺的人,這些天之驕子都體會不到生命的可貴,這不得不讓我們關注過去被忽視了的生命教育。
【記 者】:生命教育的內容是什么呢?
【李玫瑾】:生命教育首先需要一種告知: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你的生命是爸爸媽媽給的。生命來之不易在于生命的脆弱。每個嬰兒需要怎樣地精心哺育才能使其生命不致夭折? 我們為何不能輕易傷害他人的性命? 法律為何要重中之重地保護生命?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為什么不能輕易地讓生命夭折?因為生命是情意的牽連,從出生起媽媽每天的辛苦就是盼著你一天一個變化: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后來的學業有成。小時候,你對媽媽充滿了依戀、期待之情,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媽媽對你也充滿了過去你所擁有的依戀、期待之情。生命在于源源不斷,生命更在
于一種報恩與情意的美……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個人生命時間雖然有限,但有限的生命可以創造無限的奇跡。這世上最偉大的奇跡都是生命活動的痕跡,從思想名著,到令人陶醉的音樂,從讓全世界受益的電的發明到深究生命起源的科學探索,生命的價值就在于讓這個世界豐富多彩……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生活也像莫測的天氣,急風暴雨后才會有絢麗多彩的彩虹。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磨難之后才會使生命更有力量! 而有力量的生命才能有更多的生命感受與奇跡……
【記 者】:孩子有了一定的生命知識,怎么才能使孩子親身體驗生命的可貴呢?
【李玫瑾】:生命教育不僅在于父母的告知,還在于孩子的種種體驗,這種體驗有父母的精心設計,也有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設計。生命教育與生命體驗教育是人的所有知識的地基,若缺失這種教育,那么,所有的學科知識都是無地基的大廈!
那么,如何體驗呢?
首先,在體力訓練的吃苦體驗中培養人的意志力。生命的保障是健康——從生理到心理的健康。所以,生命的早期不僅僅是智力的開發與培養,更重要的是體力的培養! 體力培養不同于智力的培養,因為體力的培養必然伴隨著意志力的培養。在這一點上許多家長忽視了! 所以現在許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意志力與智力不般配。建議 在孩子幼年時一定要讓其參加某些體力訓練,人只有忍受過體力之苦,才會承受住生活之難。培養意志力應從體力訓練開始。
其次,在付出體驗中培養人的社會性與責任感。人的生命不是獨立的,人在早年的無能與無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何讓早年一直接受付出的孩子也懂得付出是很有 必要的。只接收而不付出的人一定是自私之人,自私之人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如何才能讓孩子懂得付出呢?那就是父母要學會示弱,要讓年幼的孩子分擔家中部分責
任,分擔家庭中的部分任務。凡包辦生活全部的父母一定得到的是個自私并不知感恩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生也要付出,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要義務地參與社會服 務活動,使其懂得這個社會是彼此互助才可生存的社會!在互助中知道“人”字是相互支撐的道理。
再次,在成功與快樂體驗中培養人的價值感。現代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拔尖教育,對于那些非智力尖子的孩子充滿著壓力并使其備嘗失敗感。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一定有在社會某位置上的價值,所以,教育的第一任務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辨別每一個學生的才智。幫助孩子發掘其特有的才能,讓其才能顯露出來并
不斷超越自己,讓其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價值與驕傲!由此,活著才有意義,生命才會創造!
我想說,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不難,最難的是經歷生命歷程的磨難! 很多人都羨慕別人如此的幸運并已經成功,卻感慨自己的經歷不幸和成功難及。——這好比看人家養孩子,這么快且這么容易。其實,女人生育的痛苦都相同,人生的磨難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