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四2018.5.22? 持續分享第313天。
(該內容根據李玫瑾教授講座整理)
生命教育首先需要一種告知: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你的生命是爸爸媽媽給的,生命來之不易,在于生命的脆弱,每個嬰兒需要怎樣的精心哺育,才能使其生命不治夭折,我們為何不能輕易傷害他人的性命,法律為何要重中之重的保護生命?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為什么不能,輕易的讓生命夭折,因為生命是情意的牽連,從出生起,媽媽每天的辛苦就是盼著,孩子一天一個變化。生命在于源源不斷,生命更在于一種報恩與情誼的美。
生命教育,不僅在于父母的告知,還在于孩子的種種體驗,這種體驗有父母的精心設計,也有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設計。生命教育,與生命體驗教育,是人的所有知識的地基,若缺失這種教育那么所有的學科知識都是無地基的大廈。
那么如何體驗呢?
首先,在體力訓練的吃苦體驗中,培養人的意志力。生命的保障是健康,從生理到心理的健康。所以生命的早期不僅僅是智力的開發與培養,更重要的是體力的培養。體力的培養,不同于智力的培養,因為體力的培養必然伴隨著意志力的培養。
其次,在付出體驗中,培養人的社會性與責任感。人的生命不是獨立的,人在早年的無能與無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何讓早年一直接受付出的孩子,也懂得付出是很有必要的,只接收而不付出的人一定是自私的人,自私之人,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如何才能讓孩子懂得付出呢?那就是,父母要學會示弱,要讓年幼的孩子分擔家中的部分責任,分擔家庭中的部分任務,凡包辦生活全部的父母,一定得到的是個自私,并且不知感恩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生也要付出,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要義務的參與社會服務活動,使其懂得這個社會是彼此互助才可生存的社會。
再次,再成功,與快樂體驗中培養人的價值感?,F代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拔尖教育,對于那些非智力尖子的孩子充滿壓力,并使其,背場失敗感,其實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一定有,在社會某位置上的價值,所以,教育的第一任務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辨別每一個學生的才智,幫助孩子挖掘,其特有的才能,讓其才能顯露出來,并不斷的超越自己,讓其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價值與驕傲,因此活著才有意義,生命才會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