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歷史長河與必然發展
? ? ? ? ?山田耕夫
? ?詩歌的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詩歌的歷史長河張顯出中國文化的得天獨厚,認識和研究中國式詩歌,去研究與之共生的中國文化,那是必經之路。下面,我以此為始,談一談中國詩歌的歷史與發展必然聯系,以此為基礎去拓展其歷史演變的必然結果。
? 詩歌的發展,恰是一條歷史長河。從《詩經》為詩歌源頭,流經東西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如河漢星光燦爛。到了隋唐五代十國,詩歌的名稱不曾改過。有人說,詩歌發展到了巔峰,特別是唐朝,已經成了詩歌的“黃金時代”,形成無比輝煌的“唐詩”。從宋朝開始,已由五代十國的民間新詩歌形式出現的“長短句”開始轉而走文人騷客的“宋詞”出現了。詩歌第一次改名為“詞”,且與當時的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到了元朝,在宋詞的基礎上出現元代散曲,簡稱“元曲”。元曲入元朝雜劇后,出現了套曲式的雜劇,而其基本元素單位還是散曲。
? ?明清時期,中國式的詩歌沒有新的動向,這一時期,給了中國古詩文發展的很的空間,僅管明清小說成為當時的主流,詩歌散文也得到很好的發展時空。到現代,特別是中國新文化運之時起,詩歌的發展進入全新階段,新詩的大量產生,對中國新文化大眾化貢獻不小。“詩界革命”這才進真正的發展的黃金時代。經過二十世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新詩早期詩人胡適之、李金發、徐志摩等引發,新詩漢語化初步形,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新詩進入新的探索時代,出了以“朦朧詩”為代表的新的詩歌形式。 詩歌作為一種中國文化現象的出現,必然有其自身出現或者說發展的必然原因,必然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相聯系的。古中國,都是當時世界中的強大國家,特別是傳統的封建文化在中國居統治地位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確屬少有的。最早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文化中,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未被終斷的文化古國。特別是詩歌的發展,都可以說是世界最發達的,最好的,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就其特點各有不同,中國重在詩歌的發展,經過漫長的中囤式的封建社會,為詩歌的產生發展提供了十分完整思想基礎,特別是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深刻的是深遠的。就詩歌的產生與發展更是這樣的。
? ?中國文化發展的主線就是“真善美”,其原始的與其發展的審美價值觀更是如此。中國歷代詩人在無拘無束地環境下直抒胸懷,意象空靈,就是在一些歷史政治風雨中,詩人都可準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用詩的形式抒發感嘆。僅管各朝代的人的思想不盡相同,而其文化基礎與背景是相同或相近的,其情感表現含蓄與否,均可從字詞中闡述深層的情感。
? ?當然,中國詩歌都經過了文人在民間曲子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中國詩歌這種文化有其與世界文化發展所具其自身的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導致的空前繁榮、發展和提高。不難想象,中國詩歌在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必然要有新的突破,現代朦朧詩的詩風的含蓄內斂,和歷代詩歌的理趣有一種挑戰性,主要是受到西方詩學思想的影響,特別是西方現代詩歌美學的影響,以及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直接滲透,使我們的現代詩歌具備了哲學家的氣質,所以詩歌的發展同樣文人們自覺與不自覺地流露出創作手段與風格的形成均與前代詩歌有所區分,某些不同表達方法,在某個時期或階段是詩歌在這個時候的主流。因此,這些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是詩歌巔峰不可超越,而是一種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所以說詩歌的一個時代都有著與其發展需求的內容與形式的相對統一的新形式產生,并不存在什么終止與不可超越的現象存在。
? ?總之,詩歌的歷史長河與其發展的必然性是辯證的統一,沒有相互矛盾的東西的存在,歷史的發展的認識詩歌,我看也是一種歷史的發展的選擇,同時也是尊重詩歌發展的客觀規律。
? ? ? ? ? ? ?2017.4.20.于浙江溫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