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真的找到比“知行合一”更厲害的東西了。當然它跟“知行合一”絲毫也不矛盾,相反可以算是陽明先生心得的科學版和高分辨率版。越是深挖這個自我決定論(SDT),越是讀英文文獻,就越是被它折服。樸實無華的自我決定論,毫無疑問是這個門派林立的 自我改變/自我提升/自我成長/自我管理 領域最被低估、最被埋沒的一個理論,也是最不該被低估、最不該被埋沒的理論。
嘆。一嘆高品質和高傳播力沒有必然關系,二嘆跨學科傳播真的要比同學科傳播慢20倍。今后一段時間,重點就做自我決定論的應用了。簡直是個審判級的理論:自我改變領域內,無數方法技巧的效果好壞,都可以用這個科學理論來解釋和預測。好的科學理論,最擅長的不正是解釋和預測嗎?就像元素周期表那樣。
在存在主義哲學的開創人海德格爾看來,歐洲的哲學史,就是一部“存在的遺忘史”。而在我看來,自我改變這個領域的最大悖論,就是大家都只關注“改變”,不關注“自我”,其歷史就是一部“自我決定的遺忘史”,于是阻抗重重,效果不穩,重復性差。冤嗎?一點也不冤。
自我改變的根本難題是讓自我接受改變,避免排異反應。拖延問題的根本對策,是消除對任務的過敏。這本質上就是細胞識別和免疫學。難怪《成功,動機與目標》一書里,費盡筆墨去強調如下觀點:重要的不只是我們怎樣“確定”目標,怎樣“達成”目標,還包括我們怎樣“理解”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