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躺在軟軟的草地上,看著天空出神,突然問道:
“天為什么是藍色的?”
旁邊微瞇著眼的年輕爸爸隨意地回道:
“因為空氣散射了太陽光,我們看到了被散射最多的藍光~”
“為什么藍光被散射最多?” 小男孩自然又快速地問了下去
“什么是散射?”一旁的小女孩這時也發問了。
“散射呢,是光的方向發生改變了,好像四處散開似的。藍光因為波長短,散射得最多,所以天空是藍色的吧" 年輕人想了想,有點不確定地回答道。
“那白云為什么是白色的?” " 波長是什么呀?" ""兩個小孩像是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秘密似的,一邊笑著一邊又快速地接著提問了。
"......" 懵了的年輕人
小孩已不再關心最開始的問的是什么了,抓著你的回答一個個問下去。或許想把你問倒,或許把這當成了一個另類的繞口令游戲。好似一個下降的階梯,一步步向下直到退無可退。
在上一集《一眼萬年》中的我們像個小孩般不斷追問“更遠處是什么”,在這一集中,我們把視線收回,看看視野中的另外一端。
變與不變
萬物從何而來,許多民族的神話中都給出了各自的答案。智者不再關注這個早已有了“答案”(或者說暫無法證實或證偽)的問題,而是好奇萬物的變化。土里為什么能長出莊稼,水中為什么會有活魚,木頭為什么可以燃燒生出火焰,最神奇的是,為什么女人竟然可以產下嬰兒。
【注:因本人對西方姓名有眼盲現象,為提高閱讀體驗,如下涉及到的西方姓名將以簡寫化用形式,實際對照見附錄】
古希臘人帕先生認為世上沒有真正的變化:
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而已經存在的事物也不會消失于無形。
而大自然恒常變化的事實讓他認為感官是不可靠的,是各種感官幻象。
另一位同時代的赫先生則認為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中: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不管是人還是河流,都已與第一次不同了。
圣·魔導和老道士
另外一位恩先生則是位和事老:
"萬物都是由土、氣、火、水四元素構成。感受到的萬物變化是因為四元素相互結合或分離的緣故。所以帕先生說的對,一切都沒有變化;而赫先生也說的對,事物由四元素組合而生,分離而散,這就是我們感受到的變化"
由此,恩先生解放了大眾思想,釋放了被禁錮的創造力,一個浩大的上古魔法時代開啟了,恩先生成了第一位全系·圣·魔導師(O(∩_∩)O哈哈~好羞恥的感覺)
至此,宇宙的基本組成物質有了四種。
而在神秘的東方,對這個問題也有著自己的解答。
組成萬物的基本物質是陰與陽,而萬物的變化則是陰陽輪轉、五行相生相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素問·寶命全形論》
在此世界觀的影響下,”矛盾“+”和"成了治人之方,治世之道。
雀躍的生靈
限于認知手段的缺乏,古人對事物的觀測只能依靠肉眼。所幸人類有一顆活躍的大腦,還可以進行各種想象和思維實驗,才有這么多精彩的世界觀。
偶然間,一種透明的圓圓的石頭被發現可以用來取火,還可以放大物體。
這石頭開始撬動這個世界。
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恫┪镏尽肺鲿x·張華
這種石頭被稱為透鏡,博物學家用它觀察身邊的事物。
有的觀察青蛙蝙蝠雞,有的熱衷于花草等等。
胡克(初中彈性定律那個胡克)觀察軟木植物的結構,發現了一個個的空腔,命名為細胞(cell)。人類的視角從組織器官延伸進更細微的結構!
還有一位虎克(列文虎克)不得不提。
其制造的單式顯微鏡領先了同時代250年,放大倍數達275倍,沒有色差問題。他觀察過面包霉、蜜蜂蜇針,觀察過毛發、唾液。向皇家學會提交了近200份報告。
但是讓時人和后人記住他的,不只是其高超的透鏡制作技術,也不是其對技術的極度保密,而是他讓人的視野延伸到一個之前未曾進入的“禁區”。
“...在我看來,我判斷,即使把一百個這些小動物撐開擺在一起,也不會超過一顆粗沙子的長度;如果這是真的,那么一百萬個這些小生物也夠不上一顆粗沙粒的體積...“
虎克觀察水滴,發現了“隱藏”在我們周圍的生命世界!
從這一刻,人類記錄的生命大家庭中有了微生物的席位。他們是那么地小,活在我們視野深處;他們又是那么地多,讓人不禁懷疑誰才是世界主宰...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