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22 《番茄工作法詳解》之四“如何正確預估番茄數”
這個問題,基本上是個技術問題,其實我在工作的狀態下,每天完成個5番茄鐘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不過標準的要求是8-10個,我離標準還是很遠啊~?。?/p>
專注力和拖延癥對我來說是兩大難題,而這個工作法是要看的長期效果,我希望我可以堅持下去,今天已經不可能了,腦袋里的計劃沒有落實到筆上,明天開始每天三個大計劃。努力先堅持一周。
好了,廢話不多說,正文分享開始……
1我們為什么要做預估
預估和測量在番茄工作法中必不可少。如果沒有它們,每天要做計劃是很困難的。番茄工作法要求花時間做回顧,設法將你“認為自己能做的”與“實際做到的”相對應,這樣才能不斷改進。跟蹤和記錄是番茄作法中的測量方法。
以預估為基礎來進行計劃,使得當天的自我承諾更真實可行,這樣的結果之一就是增強做事的積極性。通過記錄每天完成的番茄鐘數目,可以讓你對自己的“番茄鐘日流量”心中有數。
大家是不是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每次完成任務的時間往往會比原先預估的時間多出很多,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主要有以下兩種可能的原因:
※ 做預估的方法或能力有待改進;
※ 工作開始后,又出現新情況、新問題,使得環境發生改變。
對于第二種情況,我們無法預言會出現什么新情況、新問題。但可以通過訓練和監控,積累做預估的經驗和技巧。每天早晨,在計劃當天活動之前,檢查“活動清單”表格中的每一項新活動,試著預估它們各自需要多少番茄鐘來完成。你還可以快速瀏覽一下之前做出的預估,看看要不要修改。
例如,我將預估番茄鐘數寫在“活動清單”表格每個條目的右邊。當然是用鉛筆,這樣如果我稍后遇到新情況,想要調整預估值的話,數字還可以修改。
2如何做出比較準確的預估呢?
為了更好做出準確的預估,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
01)多次預估
心理學家愛德華·福歐做過一個實驗,結果顯示,一個人做多次猜測的平均結果比單次猜測的結果更接近事實。他詢問人們各種瑣事。在沒有告知答題者的情況下,某些問題稍后會重復提出。他注意到,一個人的多次回答的平均值,要比單次猜測的結果來得正確。
所以,為了讓自己的預估誤差小一些,我們也可以做出自己的“百萬大決定”。一次又一次地做出新的猜測,即使沒有新的情況出現。
02)活動拆分
假如一項活動預估超過7個番茄鐘,說明它太復雜了。需要拆分這項活動。拆開的每項小活動在“活動清單”表格中單獨占一行,各自有預估值。活動越大,預估越不準。
如果一項活動預估不夠1個番茄鐘,則可以在它旁邊標個0。并不是說它要花0個番茄鐘來完成,只是表示時間花費小于1個番茄鐘。這樣的活動在“活動清單”表格中仍然各自占一行。
03)參照昨日
有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人用一種簡單算法預報天氣,準確率竟然比氣象局花巨資購買的系統一樣高,他用的什么方法呢?很簡單,叫做“昨日的天氣”,內容就是“明天的天氣和今天差不多”。
對未來成果的預估,基本上屬于猜測。所以為什么不充分利用歷史數據,假設它會重演呢?如果每天的成果可以進行量化,它就大致相當于未來的處理能力。通過測量每天的番茄鐘數,你甚至可以不斷對番茄鐘數進行微調,來保持一個平均速度。
3一天幾個番茄鐘合適
建議時間管理的初學者1天的番茄數量為8-10個較為合適,那為什么是這個數量呢?
不如以我自己的工作日為例,來做一道計算題:
上班時間:08:00-17:30,其中12:00-13:30為午休時間,1天的工作時間為8小時,上午4小時,下午4小時。以每個番茄25分鐘,休息5分鐘來計算,1個小番茄的時間是0.5小時,如果上午4個小時全部安排,番茄數量則為4/0.5=8個。
因為自己是初步進行時間管理,要給自己留出充分的“偷懶”時間,刨去上班的準備時間和早上結束工作的緩沖時間,各計為1個番茄:8-2=6個。刨去中間一輪大番茄的休息時間(有可能是帶薪上廁所),計為1個番茄:6-1=5個。那么一天可利用番茄數量為:5*2=10個。我們再來看看10個番茄總時長為:25min*10=250min=4H10min。
你可能會說,這樣你一天真正工作的時間也就0.5個工作日,不覺得心虛嗎?其實,在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數據結果的時候,我也覺得有些少,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在沒有遇到公司突發的緊急任務的情況下,一天保持高效的工作近4個小時,是足夠完成當天任務的。
這也就說明,我們可以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合理設置自己一個工作日內的番茄時間段,盡量將重要的工作放在頭腦高效的時段,比如上午8:30到11:00,下午15:00到17:00等;不一定所有工作都要納入番茄時間段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節奏即可。
4番茄用完了,預估活動沒完成怎么辦?
我們預估了自己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在執行過程中,會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你剛好在預估的番茄鐘完成,這種情況最好,說明你的預估能力強。第二種是高估任務,不用那么多個番茄鐘就能達成目標。對于第二種我們有2種方法。
方法1:拼湊。將幾個小的任務合并起來在一個番茄鐘完成。不過建議是相關的小任務,不然學過計算機的都知道,頻繁切換進程的開銷是很大的。
方法2:過度學習。這是原版番茄工作法推薦的。它建議你提前完成了任務,不要立刻去開始新的,也不要立刻進入休息階段,而是開始回思你做這個任務的過程,去想有沒有更好的做法,有沒有提升效率的空間,有沒有相關的知識值得去學習。有時人要精通某一件事,就需要過度學習。
第三種是你低估了該任務,也就是說任務還沒完成,但番茄鐘卻用完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做二次預估。猜測要完成這項活動還需要多少個番茄鐘。然后,在之前的小方框旁邊,按照二次預估的數目畫上相應個數的圓圈?,F在,每個番茄鐘結束響鈴時,你可以繼續在圓圈里畫X。要是還低估,那就進行第三次預估。如果第三次預估有失敗了,我們不是再進行一次預估,而是要分析一下,為什么一次又一次反復地低估這件事?也許應當將活動拆開,降低復雜度。按照常理,活動越復雜,預估越不準。
所以對于復雜的任務,一個字:拆!超過7個番茄鐘的任務是不允許的,你要想辦法把它拆成更小的任務。番茄工作法本來就自帶獎賞體制,它的獎賞就是每完成一個任務一筆劃掉時的成就感,只有快速的階段性的獎賞才能讓你有更充足的動力完成任務。
5預估的情況如何記錄?
在一天結束時,確認你已將跟蹤數據填入“記錄”表格,然后,可以對預估進行記錄,給表格增加兩列。方法如下:
新增的第一列,用來記錄今天所完成活動中,有多少小方格沒填滿。假設其中一項活動被高估了3個番茄鐘(+3),有兩項活動被高估了2個番茄鐘(+2和+2),還有一項活動被低估了2個番茄鐘(-2)。把這些數字相加,“今日待辦”表格中預留的小方格比實際用量多了5個,即總體預估誤差為+5。
新增的第二列,用來記錄重新預估的次數。即二次預估
有多少行是畫圓圈的?三次預估有多少行是畫三角的?
我們的目標是讓這兩列都為0。不過,由于預估誤差的來源之一是不斷變化的世界,新問題、新情況不斷涌現,因此在預估番茄鐘和實際用量之間總會有所差異。無論如何,第一列的總和應該是零,即高估與低估的情況互相抵消。新問題和新情況既可能降低、也可能增加活動的難度。以長期的眼光來看,這些誤差應該能相互抵消。
(注:表格跟作者方法有點不一樣,大家可根據自己情況變通)
總的來說,預估是一項可以鍛煉的技能,預估越是精準,你對時間的掌控能力會越強。
【思考】
1. 你是否經常修改自己的預估?
2. 你是否會對復雜的任務進行拆解呢?
我的答案是:第一沒有預估,第二喜歡一次性完成,所以導致經常熬夜。。但是事實上完成的效果并沒有理想中那么好。
所以,一個好的工作計劃安排和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還是很必要的~!
加油~
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