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好吃,但歷史上不少國家都不讓吃。中國是其中之一。
耕牛,在古代農耕社會是重要生產力,農業事關國家穩定興衰。所以,保護耕牛事關國計民生。
中國自春秋時期就有法律規定,私殺耕牛,均處重刑,罪重至死。
如果轄區殺牛案過多,“3年任期,7次屠牛案”,縣令的烏紗帽就難保。
古代牛肉多來源于將死之牛,不能再干活。但屠殺也要按照官例,由官方屠宰,留下牛皮、牛筋和牛角,牛肉帶走。
牛皮制盔甲、牛筋制弓弦,牛角做號角。事關戰備,殺牛可不是小民能做主的事。
雖然有庖丁解牛的故事,但庖丁可不是一般人,是職業廚師,為秦惠文王宰牛,他屠牛是官方準許的。一般人解牛,只能偷偷摸摸,冒入罪殺頭的危險。
《水滸傳》等明清小說中,動不動來二斤牛肉下酒。這牛肉被賦予了另一種寓意:造反。官方不提倡吃的東西,綠林好漢們偏偏要吃。
清朝由狩獵的滿人統治,入關后也繼承前朝這一制度,禁屠耕牛。并且規定宮中禁食牛肉。
慈禧雖然暴殄天物,吃遍天下山珍海味,但對耕牛一直敬而遠之。不到迫不得已絕不食用牛肉。
有人說慈禧不吃牛肉是嫌它“又腥又硬”,其實不然。不吃牛肉不是個人喜好,而是尊崇祖制。
1903年,駐法國的中國大使裕庚的女兒裕德齡進宮,被慈禧留在身邊當翻譯。慈禧招待她時,對這個留學西歐的女子做了特別解釋:吃牛肉是一種很大的罪過。
除了中國古代禁食牛肉,日本印度也不吃牛肉。
印度佛教中,牛被尊為圣物,街頭許多流浪牛老死而不殺。現在的印度也主要是牛肉的出口國。
日本就有意思了,明治維新前,日本和族信奉佛教,675年,天武天皇頒布殺生禁令:禁食牛馬犬猿雞肉。甚至不喝牛奶,不吃雞蛋。
明治天皇時期,日本派團到西歐考察數月,徹底改革日本進入資本主義。
他們考察回來后認為,文明先進的歐洲人身材普遍比日本人高大,他們常吃的就是牛肉,喝牛奶。有專家學者論述稱,日本幾百年來禁食牛肉,是造成身材普遍矮小的原因。
日本遂放開禁食牛肉的法令。1872年,明治天皇諭旨并帶頭吃牛肉,報紙對此事進行了大肆報道:“吃牛肉、喝牛奶對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大有裨益”。在明治天皇的倡導下,日本人這才吃牛肉。
一個飲食習慣,背后有事關國家大事的歷史。
【飛春讀傳,一個專注歷史名人傳記的原創號】
飛春讀傳∣一個專注歷史名人傳記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