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金剛經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老山羊:
好,現在講第十一品、第十二品。金剛經呢,它一層一層深入的,這個地方叫校德。校德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層一層地深入。比如,前面講到過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來校量。這里就用恒河沙數的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這個又是比這個翻了無數倍,所以這個量就是算數沒有辦法計算了。
用恒河沙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沒有辦法計算。用這么大的數量來布施,他的福報當然很大。但是,佛陀在這里就強調了,為眾生解釋或讀誦金剛經里面的四句偈,這樣的功德比剛才講的數不清的恒河沙數的七寶供養的功德,要大得多得多。在這個地方就說明法的重要性,也說明金剛經的般若智慧、般若空慧的重要性。
這里邊就是說,以四句偈來布施的人,就與有佛在注視是一樣的,能夠成就第一稀有之法——他把金剛經的般若智慧叫作第一稀有之法。那么如果我們能夠得到這樣的智慧,得到這樣的般若空慧,那么比你得到無量無邊的七寶、財寶、財富,要重要得多。
因為你能成就這樣的法,就跟你見到佛是一樣的。因為你見法了嘛,見法就見佛了嘛。那么,我們可以做個比較的,比如說你生生世世——別說你這一輩子——你生生世世得到無量無邊的財富,哪怕今天全世界的財富都是你的——別說全世界,其他世界,他方世界,整個宇宙的財富都是你的——也沒什么用。因為你享用不了多少年。幾十年以后,大家都兩腿一伸,都拜拜,都走了,你占有這些寶貝,占有這些財富,又能有多久?
所以,人世間的福報,包括人天的福報——那天上的福報就更大了,比人間大無數倍啊,也是算不清啊——但是這樣的福報,跟你的解脫,跟你見法,跟你得到般若的智慧相比,那也是沒有辦法比,它畢竟是暫時的。
我們真正見法、開悟、解脫,我們所證到的,那叫法性身。前一品好像我漏掉一些,沒有講得太多,就是那個講到——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這個就是講到菩薩的法性身,因為真正解脫開悟的,他得到的是法性身。法性身,我們眾生看不到。
它也沒有辦法用數量來規劃,就是說非常地大。但是這個大,它也是空性的。非身,非就是否定它的實在性——非就是不實在的——非身就是空性的,所以假名施舍,叫它大身而已。所以這樣的法性身也叫非身。但是因為法性身是菩薩的悲愿力,他的功德啊,他體證這個法性而顯現的,所以這種法性身是盡虛空、遍法界,你不能說我們用肉眼來看這個,看不到的。
那這樣的法性身它本身沒有生命的限制,它沒有什么壽命的限制,所以能夠真正是大自在、大解脫,也不會有生死的輪回。這樣的苦啊,是沒有了。
這里講到塔廟——如佛塔廟。前面是——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這個就是誰在講金剛經,哪怕只是講四句偈等,天人阿修羅都供養你,就如像佛在一樣的。如佛塔廟,這個佛的塔廟也是表法的,塔就是代表法。我們見到塔,就像見到法一樣,你對它要尊重,就這個意思。因為佛陀時代是以佛為主,佛在世的時候,大家以佛為主,因為佛活著嘛。所以,法都從佛處,佛為法本。
有佛在。因為有佛才有法嘛。然后佛滅度以后,那就是僧聞佛教的時代。僧聞佛教的時代,大家都以僧團為主,以僧團為核心,有僧人即有法,所以這叫法身慧命,續佛的法身慧命。有僧團,有僧人,那他就可以代表佛說法,那是是那個時代。到了大乘佛教的時代,我們現在是大乘佛教的時代,就,三寶啊,轉移為以證法為中心。
就是說有法寶的存在,就等于以前有佛、有僧人,是這樣的。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這個經典,就是般若的經典。經典所在之處,就像有佛在一樣。這個就是法,經典就是代表法嘛,代表佛法。有佛法在,經典在,就像有佛在一樣的。
嗯,第十一、十二品講完了。
若尊重弟子,這個“若”就是“及”——古文啊,否則這里不大好解釋——則為有佛及尊重弟子。尊重弟子就是佛陀的身邊、受人尊重的這些大弟子,有名的大弟子。他們在佛陀時代也一樣為眾生講法。佛陀對他的弟子要求很高,他鍛煉他的弟子,都是讓他們出去講法,跟眾生接觸,講完以后回來匯報,匯報以后再出去講。而且一開始是兩個兩個出去講,后來佛陀覺得兩個人浪費。一個一個出去,所以可以講更多的地方,能夠度更多的眾生。當然,那個時候,出去講法是非常危險的。
因為佛陀時代,印度有些邊地——野蠻的地方——那些人都很野蠻,他們根本就聽不進你講法。所以你去講,那邊有其他的宗教信仰,可能會辱罵你,可能會打你,甚至有的弟子就被打死。所以出去講法,不是那么容易的。佛陀當時訓練他的弟子,就是這樣。包括他自己的兒子羅睺羅,一樣的,一樣要出去講法,去跟眾生接觸。
這兩品——十一、十二品,就是說明法的重要性,說明金剛經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明我們平時奉持、受持、讀誦金剛經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應該對整個金剛經、整部經典,要花大的功夫,去讀誦。讀誦的目的是理解,理解的目的,是得到它真正的般若智慧,這個才是重要。所以這兩品講的就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