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女演員倪萍來到了《綜藝大觀》,非科班出身的她,就像一股清風,一改央視僵硬的、字正腔圓的舞臺風格,用大白話式的主持,贏得了觀眾們的喜愛,迅速成長為央視一姐。這一年,她31歲,面容姣好,氣質出眾,人見人愛。
2017年,《等著我》第三季開播,主持“老炮”倪萍斜倚在沙發上,照例告訴每一位上場的求助者,“我的腿不好,就不站起來了”,照例用她飽受爭議的煽情風格,眼含淚水,向我們講述一個個尋找的故事。57歲的她身材浮腫,滿臉風霜,飽愛衰老和疾病的摧殘,粉她的人和她一起落淚,黑她的人不禁唏噓。
26年了,央視還在,綜藝還在,倪萍還在,只是一切,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的第一點:“煽情”。
倪萍的煽情始于《綜藝大觀》,陷于春晚,斂于《等著我》。
《綜藝大觀》那個年代,導演會刻意安排情緒點在哪里,煽情點在哪里,崔永元說“當時的文藝節目這已經成為固定程式”。
倪萍非常適應這種程式,演員出身的她,表達情感有著基本的套路:忍住的淚水,略帶夸張的語調等等,有些人說她是在表演,但實際上大都是臺后與嘉賓長時間溝通后,累積起來的情感爆發。
但其實表揚還是真實,本不是重點,觀眾要的就是這種情感的爆發與宣泄,畢竟那時的人們,剛剛從刻板、統一、單調、集中的生活中走出,這種煽情就是那個時代的痛點,就像如今咪蒙的公眾號,有毒,但是過癮。
及至今天,雞湯、毒舌成了主流,“流淚”與“煽情”反而成了吃力不討好的活。
《等著我》的節目制片人楊新剛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他說,“我們不要煽情,節目的服務性強于敘事性”。做為主持人的倪萍,在節目中也必須收斂自己的情感。
但《等著我》做為一款尋人節目,主題就是分離與相思,重逢與遺憾,隨便哪一集,失散多年的親人團聚的一刻,都要相擁痛哭,現場的觀眾也跟著傷心落淚,主持人很難被現場的情緒感染。況且,倪萍本人,十幾年來為兒子的眼疾到處求醫,這種為了家人不惜一切的感情本就感同身受,她又怎么能忍得住不落淚?
第二點是觀眾。
基本上,今天坐在電視前看《等著我》的人,大多是當年看《綜藝大觀》的年輕人,是我們的父親母親,叔叔阿姨。
26年前,他們從《綜藝大觀》中看世界,看屬于他們那一代的偶像與故事,尋找他們那一代的快樂與夢想。
26后,他們與倪萍一起變老,一起歷經歲月打磨,成了廣場上的大爺大媽,菜市場上的大叔大嬸,每天聊著子女的家長里短,他們懂得生兒育女的艱難不易,思念在外讀書工作的兒女,更能體會失去親人的痛苦與煎熬。
他們看《等著我》,就如同我們看《冰與火之歌》,看《行尸走肉》,看的也是人性,是善與惡。
第三點是內容與收視。
《綜藝大觀》是國內最早最火的綜藝節目,號稱“小春晚”,內容包羅萬象:相聲、小品、雜記、訪談樣樣都有,累記播出14年200余期,平均收視率18%。
《等著我》是“全國首檔國家力量全媒體大型公益尋人節目”,精準定位“尋人”這個單一主題,14年開播,至今100余期,收視率2.66%(以上數據均來源百度)。
18%與2.26%看起來懸殊很大,畢竟當年央視獨大與今天百臺爭寵,比較起來有點關公戰秦瓊的錯代感。但其實2.26%已經是央視近年來收視率最高的季播節目,要知道《朗讀者》首播收視不過1.06%,《王牌對王牌》也曾以2.18%的收視位居全國綜藝榜榜首。
公道點說,倪萍當年是央視乃至全國主持界當之無愧的“一姐”,今天,至少是全國主持界的“一媽”,真正牛逼的人,果然從來就不止顏值一張底牌。
最后一點是倪萍本人。
《綜藝大觀》時期正值倪萍顏值巔峰,在那個沒有PS,沒有美顏的年代,倪萍的每一張照片顯得自然大氣,招牌式的微笑更是迷倒眾生,趙本山在小品中說“倪萍就是我夢中情人”,道出了無數中國男人的心聲。
而2014年,倪萍以一個行動不便的肥胖大媽形象亮相《等著你》,網友們驚呼“倪萍為什么老得這么快”?確實,比起趙雅芝、斯琴高娃等不老的傳說,倪萍顯得太老,身材太差,就像一個普通大媽,扔到人群中毫不起眼。
后來大家知道,她坎坷的愛情與婚姻,小品演員郭達、神秘的高干子弟、大導演陳凱歌、攝影師許文瀾,都成了生命中的過客。她在愛情與婚姻中受過太多磨難,接受許戈輝采訪時說,“如果早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不會犯那樣愚蠢的錯誤了。人年輕時非常盲目,也非常貪婪,總希望遇見世界上最杰出的男人,但這特別幼稚。”
還有她退出央視主持人的舞臺原因:為了遠赴美國治療兒子的眼疾,最難的時候甚至也要賣掉北京的房子。
是的,曾經她是觀眾眼里光鮮亮麗的明星,但其實她就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和媽媽,一個被生活被命運狠狠打擊的女人和媽媽,經歷的痛苦與傷害,甚至比普通人還要多,還要重。
時間好像改變了一切,央視終成大褲衩,綜藝越難逗人笑,而倪萍,不再是大眾情人。它又好像什么也沒改變,大褲衩還要屹立多年,綜藝越來越多元,倪萍依然是一個優秀出色的主持人。
時間讓一切似是而非,我們這一代,見證著這種似是而非。
就像對倪萍,她當年青春歡暢的時辰,并無多少印象與愛慕,卻熟悉她今天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就像面對我們的父母,詫異于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上,他們青春飛揚的樣子,卻熟悉他們今天倍受摧殘的容顏,但我們愛他們的現在,更愛,越老越愛。
本次征文活動鏈接,請點下方:
點我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