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媽在刷電視劇《如意》(當年楊冪、劉愷威因戲生情的劇),聽她說了下劇情,巨虐!劉雪華演的婆婆婚前婚后百般輕視和折磨兒媳婦如意,直到最后才發現如意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悔得腸子都青了,還好最后大團圓了。
我也在感嘆,當年的瓊瑤女郎、純情柔弱的劉雪華,雖然上了歲數依然還是挺美,烏黑發亮的眼睛一看就不像壞人,終究也逃不了演惡婆婆的命運,就像每個生了兒子的女人最后都得成為別人的婆婆,想想幾十年后的自己,有點撓頭。
當婆媳不住在一起時,逢年過節相處幾天,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印象都挺美好,如果整天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就沒那么容易了,君不見,各類育兒論壇和知乎匿名貼,各種吐槽婆媳關系的,君不見因婆媳矛盾鬧到妻離子散的也不在少數,甚至有兩親家拔刀相向死人的。
的確,婆媳關系應該是世界上最難處的關系之一,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因為一個男人變成親人,不是母女,還被期望以母女的模式相處,能不難嗎?!
不過如果主觀上婆媳二人都有強烈的愿望想好好相處,也不是不能處好,我身邊也有不少典范,比如我妹妹和她婆婆,我妹結婚10年來兩人連句重話都沒說過。
相比之下,我和婆婆都比較直腸子,頓頓出生之后,婆婆來幫我們帶娃,我們一起生活了1年多,也有過爭論和口角,不過整體還是和諧友愛的,我也經歷過困惑、再到后來的釋然,多少有些心得。
處好婆媳關系,不僅僅是婆、媳兩方的事兒,是處理3個人的關系,中間的那個男人也無比重要,如果男人沒擔當沒責任心,婆媳關系好不了。
心態一:婆婆不是媽
我婆婆善良熱情、情商高,是親戚朋友嘴里贊不絕口的好人,對我也很好,但即便婆婆再好,也得降低期望值,別因為婆婆經常說把你當女兒一樣看待就當真,真把婆婆當自己媽,傻乎乎地用媽媽的標準去要求和期待婆婆,這樣你會很失望甚至憤怒,能沒矛盾嗎?
媽媽會變著法子做你愛吃的,婆婆會變著法子做你老公愛吃的,其實或許也不是故意偏心,多年的飲食習慣導致她們更擅長做那些,也知道孩子愛吃什么,做了孩子也買賬啊,她們也有成就感。
對媽媽我可以提出,要和老公周末去看個電影,看個話劇,讓媽媽再辛苦照顧下孩子,跟婆婆根本不好意思提,提了她肯定也能同意,但說不出口,除非是帶著婆婆去看,讓老公在家帶娃。
在媽媽眼里不管你多大歲數,是她永遠的孩子,她會支持你做更多提升自己的事。我媽來京之后,我戲稱自己成了“半殘障人士”,家務做得不多,但因此才多出許多看書、寫作或運動的整塊時間,內心無比感恩媽媽的付出,但嘴上不怎么經常表達,說出來擔心太肉麻。
在婆婆眼里你的角色主要是兒子的老婆、孫子的媽,你為這個家的所有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沒管好孩子和家之前去做別的,即便是好事,那也是為人妻為人母不稱職的表現,畢竟她也是這么過來的。
想清楚了婆婆不是媽,日常多懷著感恩的心,多想想婆婆的不容易和付出,多在意婆婆的感受,常常把感謝、肯定和關心掛在嘴邊。
當難免有一些沖突時,比如2代人育兒方面的沖突,非原則問題不用太較真,多想想婆婆也是為你們好,多想想奶奶也是很愛孩子的,也許你是對的,但吵吵嚷嚷的氛圍對孩子更不好,別因小失大。如果是原則問題,讓老公去溝通說服。
我們總是一廂情愿地覺得,結婚是兩個泥人變成一灘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的父母是你的,你的父母是我的。實際上不可能,每個人都看自己父母順眼,每個人的父母也不可能像寬容自己的孩子那樣寬容孩子的另一半。
兒媳婦們有了好心態,男人們也得有好心態,別對婆媳關系期望值太高,有些磕磕碰碰是難免的,男人千萬別指望兩面討好,當當惡人比較好,一般來說,男人如果很強勢,兩邊都不維護,婆媳矛盾反而起不來。
很多時候我也在想我們家婆媳關系和諧,得特別感謝譚老師當了惡人,他一般就事論事不夾雜情緒在里頭,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很多的矛盾都被掐死在萌芽狀態了。
? ? 心態二:夫妻關系高于一切
一個家庭的基礎是夫妻關系,夫妻在一起才有了家,之后才有親子關系、婆媳關系等等從屬關系。
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婆婆、夫妻和孩子“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系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么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相反,如果親子關系(婆婆與丈夫、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就會產生糟糕的婆媳關系和嚴重的戀子情結。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有很多婆媳相處的難點在于婆婆沒有邊界,覺得兒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媳婦是來搶東西的。婆婆來到兒子的小家,繼續把自己當做一家之主,凡事都要做主,有很多兒子也擺不正位置,還跟在原生家庭一樣覺得媽媽才是女主人,什么都聽媽媽的,漸漸地,妻子覺得自己無關緊要,似乎生活在別人家屋檐下,他們幾個人才是一家子,自己只是個外人,久而久之越來越心寒,一個家庭的存續危在旦夕。
如果婆婆沒有邊界意識,經常越界,需要老公做好橋梁,去和婆婆溝通,感謝老人的好意,感謝老人為我們操心,但我們自己的事情我們會處理好的。
這一點我們家處理得不錯,我老公很有邊界意識,我們小家的大多數事情,不當著婆婆的面討論,我們自己私下商量,婆婆即便知道了最多也只是評論幾句。
當婆婆的參與超過邊界時,他會拒絕。比如婆婆反對我們給頓頓取的名字,給了好幾個備選名字,每次老譚都開玩笑拒絕了。
比如當頓頓還小頻繁夜醒時,老譚夜里起來陪我一起弄孩子,婆婆多次明示暗示我不夠體貼,明明我自己就可以搞定,偏偏要拉老譚幫忙,讓他也休息不好時,老譚表示這是他自己的選擇,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孩子,需要我們一起照顧,而且我的工作很重要,也不輕松。婆婆說了幾次都是這個結果,也就不再說了,心里估計還是心疼兒子的,嘴上不說了。
作為妻子,當和婆婆產生矛盾和嫌隙時,和老公溝通很重要的一點是盡量去描述事實和情況,說出擔心,提出要求,而不是去評判婆婆,做人身攻擊,這樣矛盾才利于化解,而不是升級,損害到夫妻關系。
有好的心態統領行動,動作才不會變形,關系不能差到哪里去。婆媳關系因為沒有血緣維系,就像一個情感賬戶,需要不斷往里充值,從兒媳婦的角度說說怎么讓婆媳關系的賬戶錢越來越多的“3多”法則。
1.多說甜言蜜語
進門出門多喊媽:走的時候說媽,我上班去了,我出去了,一次小額充值,到家含媽,我回家了,又一次小額充值。
多夸夸你欣賞她的地方:發自內心的欣賞和贊揚,比如做飯真好吃、帶孩子帶得真好,手工做得好等等。
感謝經常掛嘴邊:謝謝她給我們帶孩子這么辛苦,謝謝做飯,謝謝打掃衛生。
2.多做貼心的事兒
多做貼心的舉動,體貼老人的需要,愿意幫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帶婆婆去體檢,婆婆的發卡丟了立馬買一個新的回來,婆婆提到鄰居去長城了,問她是不是也想去,立馬安排等等等等。
3.多送禮物
? ? 過年過節、母親節、 婆婆生日、出差回來都給婆婆送禮物,不在于價格多貴,重要的是心意,平常多多觀察,根據喜好來送就更好了。
每一聲媽,每一次夸獎、每一次的感謝和關心、每一次的禮物都是一次充值,然后你頂撞了她、忽略了她、甚至和她吵了一架,根據程度不同,每次都取了一定額度的錢,相信我,充值充得多,才有得取,老人才沒那么容易和你計較,才不會透支。
話說回來,不如把婆媳相處當做提高情商的修煉,世界上最難的關系都能處好了,還有什么其他關系處不好的嗎?
最后,我祝愿天下婆媳都能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