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偶遇和我以前共過事的同事張姐。張姐長我幾歲,去年退休了。兒子在北京工作,兩年前結婚了,當時我也參加了婚禮。去年,小夫妻喜得貴子,張姐應小夫妻要求,去北京幫兒子媳婦帶孩子。
"張姐,什么時候回來的?不是在北京看孫子嗎?"張姐拉著我的手一臉無奈的說:"哎,一言難盡啊!"一年不見,張姐看著有些憔悴。張姐說:"你忙嗎?不忙去我家坐會兒,好久不見了,跟姐嘮嘮嗑。"
在張姐的家里,她和我講起在北京這一年發生的事情。張姐的親家母因為沒有退休,所以照顧完女兒的月子就回老家了。接下來照顧媳婦、孫子的工作就全部由張姐接手。媳婦是南方人,雖然張姐頗善廚藝,但也經常是讓媳婦吃的不順口,有時媳婦干脆就叫外賣。
張姐每天不怕辛苦的換著樣的做,就希望媳婦能多吃點,眼看著媳婦不領情,張姐心里真就不是個味了。在孫子的事情上,婆婆和媳婦也經常意見相左。
張姐說用純棉布做尿布孩子用著好,媳婦說用尿不濕方便不用洗;張姐說把孩子胳膊裹小被子里、小腿也裹緊,孩子長大了腿直溜。媳婦說婆婆說的沒道理,我小的時候我媽也沒那樣做,我的腿也是直的。
對于媳婦經常叫外賣,婆婆有意見。每次叫外賣都要六七十元,放著家里的熱菜熱飯不吃,這不就是浪費嗎?媳婦呢,嫌婆婆啰嗦事多,我們掙錢不就是花的嗎?我沒嫁給你兒子的時候,我就是這樣的,怎么你來了,我連外賣都不能叫了嗎……
總之,婆媳之間也沒什么真正的大矛盾,天天就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婆婆和媳婦經常為這些小事鬧的不亦樂乎,正好親家母四月份休公休假,去看姑娘,張姐索性就回來清凈幾天。
"哎,你說咱也都是有婆婆的人,什么時候不都是敬著婆婆,婆婆有時候做的不對,咱也沒說和老人計較啊?,F在的媳婦,可跟咱們不一樣了。"
其實,婆媳關系緊張,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婆媳經"基本上是家家那本最難念的經了。我要說你還真別不信,打開電視機,一般來說,可能五十個臺里有三十個臺在放婆媳劇。
比如《婆婆來了》《當婆婆遇上媽》、《婆媳的戰國時代》,《媳婦是怎么練成的》等等。其實婆媳關系這個問題,真不是我們中國獨有的現象,看看日劇韓劇,以婆媳關系為題材的電視劇也不在少數??梢?,婆媳關系問題中外都存在。
電視影射的是現實,同時也說明,從古至今,婆媳關系都是讓人困擾的難題??!
婆媳都有自己的性格,老少兩輩,又沒有血緣的人,生活習慣等等都不一樣,住在一塊朝夕相處,當然是矛盾重重。所以,如果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有磕磕碰碰。
我理解張姐心中的委屈。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婆媳關系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理智的看待。兩代人生活的時代不同、觀念不同,現在已經不能用我們心中的標準去要求下一代了。
80后、90后的年輕人,有一定的知識文化,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事物的能力,他們也崇尚孝道,但絕對不守舊,長輩做得對他們會采納,如果對長輩的話有異議,他們會直截了當的說出自己的觀點。80后90后有他們特有的為人處事風格,喜歡自由,不喜歡被拘束。
80后90后獨生子女居多,哪一個都是父母手里的寶貝。現在的女孩獨自就能撐起半邊天,巾幗連須眉都不相讓,你還指望她像幾十年前的媳婦那樣忍婆婆?
還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個觀念,在這個時代已經行不通了。
在我看來,行不通也是好事,此話怎講呢?在我母親當兒媳婦的那一代,就是這句話的實踐者,那時候的婆婆們都很威嚴,婆婆做的對錯做媳婦的都得忍受。那時候的兒子都是站在自己母親的一邊,總是選擇委屈自己媳婦孝順自己媽媽。
要我說,父母也都是凡人,所以也會有錯誤,而所謂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正確理解應該是,在行為上出于對長者的尊重,用心包容長輩的缺點,而不應該是簡單的愚孝。父母有錯誤要容得下子女提出來,錯了可以改啊。虛心聽取子女的意見,一樣會贏得子女的尊敬。
雖然我現在還沒有熬成婆,但從身邊看到的、聽到的,以及也做了二十幾年兒媳婦的角度,來理性分析婆媳關系這點事,因為未來,我也是要做人家婆婆的人,就算提前做做功課吧。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其揭示的是一旦一個家庭中的關系序位出現錯位,那勢必會引發家庭關系中一系列的問題。
在一個家庭當中存在夫妻關系、母子關系、父子關系,正常家庭關系應該是:夫妻關系是家庭的第一關系,其次再是親子關系。
但是在傳統式的中國家庭中,親子關系往往是家庭關系的核心。在很多媽媽的眼中,孩子往往是排第一位的,而丈夫是排第二位的。
一旦孩子結婚,有的媽媽就喪失了一個重要的感情寄托,就會和媳婦陷入一場激烈的爭奪戰,特別體現在很久以前的年代。
這個我是真心不贊同。媽媽們都應該有這樣的胸懷:首先你要想,這個世界上從此多了一個愛我兒子的人,這個人將代替我陪伴我兒子的后半生,應該對這個女子心存感激。
其次,從你兒子成立自己的小家庭那一刻起,在那個小家里,他們夫妻關系是小家庭的主要關系,你和那個小家庭的關系,是次要關系。
我有一個80后的好朋友,她和我說起她的婆婆也是幽怨的無以復加。她喜歡養小狗,婆婆極力反對,說小狗不僅掉毛還會有傳染?。恍∨鷲勖溃洺L碇脦准乱拢牌耪f她不知道過日子,亂花錢…
總之,婆婆雖然沒住一起,也是十天八天就像突擊檢查似的,來家里巡視指導,婆媳倆經常是唇舌相見。兒子夾在中間,媽媽說不得,媳婦也說不得。
我想對這位婆婆說,兒子結婚了,你就要徹底放手了,不要再插手孩子們的生活了。
在你心里,他們是沒長大的孩子,你也確實發自內心為孩子的健康考慮。但現實是,他們已經是成人了,可以自己去規劃和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婆婆在該退出的時候就要退出,留下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去成長。
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他們自己的生活。做父母的就不要硬擠進孩子的小日子里去,辛苦了自己為難了孩子。
這時候的婆婆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下半輩子就為自己而活,不用再惦記照顧兒子,未來的日子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所以,對于婆媳關系,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離,讓雙方都有呼吸的余地。
婆媳之間相處不易,就不要住一起。分開居住,可減少矛盾增進感情。
民政部門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一些選擇離婚的"80后"夫妻,父母過多干預子女的婚姻生活,往往成為小兩口吵架的導火索。
老話說的清官難斷家務事,如果公婆生活能夠自理,家庭條件又允許,應該提倡分開住,畢竟老人和年輕人有各自的生活空間,分開住更加方便自由。
不住在一起,眼不見心不煩。比如,婆婆的世界觀里是勤儉節約;媳婦的世界觀是時尚達人。兩個人住在一個屋檐下,媳婦和婆婆論述時尚有多好,而婆婆的觀念里,時尚就等于敗家。
我建議做婆婆的,有時候有些東西要是看不慣,就裝看不見,聽不見,傻點,只要孩子們不出格,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算了。很多生活的道理,你硬是灌給他們,其實沒用,他們聽不進去。你想想自己年輕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有不聽父母言的時候。
"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這句話,都是在吃過虧后方懂得其中的道理。作為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讓他們自己去成長,有時候讓他們碰碰壁未必是一件壞事。
所以父母和子女不要住在一起,避免諸如此類的問題。父母和子女隔一段時間聚一次,時間距離產生美,時間距離也能避開大多數矛盾。
中日友好醫院心理學科臨床主任醫師李子勛則從專業的角度,為中國曠日持久的婆媳矛盾號脈,指出"邊界意識"的缺失,是婆媳矛盾的關鍵所在。
我想所謂的邊界意識應該是如果婆婆來到媳婦的家庭,這時婆婆就是客人,客要隨主便,而不能反客為主;同理,媳婦到婆婆家,也要尊重婆婆的生活習慣和愛好。誰也不干涉誰的生活,誰都不必對誰指手畫腳。
在日常生活中,媳婦和親媽不高興時嘰哩哇啦,親媽也不會對你發動戰爭。但是你和婆婆相處的時候,就要以尊重為前提,不能和婆婆大呼小叫。這時候媳婦要記住,婆婆不是你親媽,你對她不禮貌,她不會不介意的。
婆媳關系對于很多家庭來講,始終都是由瑣碎家常和各種微妙矛盾擦出火花。不管是媳婦還是婆婆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應該各退一步,各自把握好分寸。
婆婆和媳婦之間有問題要多溝通,生活中互相尊重,都不要把對方當成了外人。
兩個原本陌生的女人,因為同一個男人走進了一家門,應有的溝通了解能防止很多問題的發生。溝通在任何一種關系中都是極為重要的,而婆媳間更應該多交流溝通。
因為婆媳間的生活習慣、人際交往、生活閱歷等方面都不同,彼此經常溝通,可以增進了解,敞開心扉。
在婆媳關系中,有的婆婆把媳婦當做外人看待,也有媳婦將婆婆看作外人。這時候的婆媳倆,應該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婆婆曾經也是媳婦,而媳婦終究也會成為婆婆。
作為媳婦,尊重婆婆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對婆婆的尊敬,畢竟婆婆是長輩,是她含辛茹苦的養大了你的老公,就憑這一點兒,就該尊重婆婆,愛護婆婆。
婆婆看著媳婦時,要想她是陪伴自己的孩子走過下半生的人,她是自己孫子或孫女的媽媽。而婆婆善待媳婦,不要讓兒子夾在中間為難,這也表現了對兒子的愛。
我們的先輩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所提倡的"設身處地","以己度人"的原則,都包含著諒解大度的意思,也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金玉良言",同樣適于處理婆媳關系。
在婆媳關系中,作為兒子和老公的這個人,在家庭生活里是重要的角色。
一個是生你的人,一個是和你一起共度人生的人。所以說:你若安排的好,便是晴天;你若安排的不好,就永遠是冬天。
作為兒子和丈夫,如果兒子情商高,能居中調停,那還能相安無事;如果兒子也是個不會協調的,只會有什么說什么,那矛盾就只會更加激烈。
就像我那對80后的小朋友,小夫妻倆偶有摩擦,丈夫有時有口無心會跟母親學說,當媽的聽了心里就不舒服了,轉過身就會就此事批評媳婦的不是,結果就是小夫妻舊問題沒解決又添新愁。
所以,老公的角色在婆媳關系中至關重要,老婆因為喜歡你才會嫁給你,你又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兩個人對你的情感都是最真的,所以你的態度和行為對她們的影響最直接最有效。
當媽和媳婦有矛盾時,兒子要做到不偏袒任何一方,這時的你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和理智的頭腦,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去看問題,最終做出一個讓兩人都比較滿意的決定。
不管是養育了你前半生的母親還是即將陪伴你后半生的妻子,都應該尊重她們的意見。不要盲目的只聽媽媽的話,或者只聽媳婦兒的話,應該有自己的決斷,站在有道理的那一邊。
總之,家庭生活就是鍋碗瓢盆交響曲。婆媳關系,確實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是婆媳未必就一定是天敵,相遇之初敞開心扉好好溝通交流,彼此尊重對方,產生矛盾時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心平氣和的溝通。
你們因為同一個人,走到了一起,要相處幾十年的光陰。生活本來就是柴米油鹽的瑣碎,日子本就是酸甜苦辣的模樣,要把這幾十年的日子過的活色生香,就需要你們的共同努力。
所以,無論是婆婆還是媳婦,在共同生活的日子里,都多用心、用情去對待對方,彼此少一些埋怨和挑剔。
我也是未來的婆婆,我希望自己會是一個慈祥的婆婆。我也衷心祝愿每個家庭都能夠和睦相處,幸??鞓罚?/p>
聲明:文章所有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到其他平臺,請署名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