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讀紅樓夢,頗有些新的感悟,看來一本佳作,總會因為讀者成長的閱歷而品出不同滋味。雖用了再讀一詞,卻不是以前曾讀完過,總是斷斷續續,興致來了翻了些許回,興致去了,便也置書于吃灰。
但是這篇隨筆,不是感悟或筆記,只能歸到游記一類。
身在蘇城,卻于古城有幾十公里的距離,總感覺那種古蘇州的味道感受不濃,甚至清淡。故而于這個周末,趁了也去市里辦事的機會,再去踩踩姑蘇城的石磚路。
乘著地鐵,于養育巷下了車,辦完了事,就沿著西護城河步行至閶門。
想來《紅樓夢》第一回,便說道,東南有一姑蘇城,其中閶門乃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所。所以紅樓之夢,閶門始之。書中原寫十里街仁清巷等處,雖已有先者依稀判定為何處,但我即稟作者假作真時真亦假之義,又想也許為作者杜撰之地,故而不再細尋了。閶門外之繁華,我一非原住民只能從史料了解,言說自太平天國之后,其經濟地位就為上海所取代,所以縱觀今日上海之繁華,也便可以拼湊明清蘇州的繁華了。離了環河步道,拐個彎就是閶門了?,F今的閶門是反復拆建之后的成果,雖已不是伍子胥建城時的相貌,卻也繼承了靈魂。祖國講究家族血統觀,所謂虎父無犬子,所以并無大異。
進了閶門,算是進了古城了,腳下所行之道,為西中市。不少閶門老照片拍的就是這個地方,沿著不寬的兩車道旁邊更為不寬的人行道走著,看到幾位老太坐一竹椅于巷口乘涼,聊著一些我是聽不懂的軟語,我仿佛看到了老蘇州的影子。西中市上有一豆漿店,挺是出名,我便去往,稍稍果腹。
算是墊了早餐,便回頭往閶門方向,借了輛自行車,往了山塘街方向。
山塘街為白居易所建,東起渡僧橋,西至虎丘望山橋,全長七里?,F今很是好玩,因為它雖為一街,卻被新民橋分成了兩個世界。新民橋以南,是外地游客眼中的,小橋流水,古色古香,的游覽區山塘街,我第一次來這里,便只在這邊到新民橋,繞個U型便結束了行程。而新民橋以北,可能就是老蘇州人眼中的山塘街了,攤販鱗次,物價相對低廉。是個買菜、生活的地方。記得上次來這里,看到一對兒游客向小販問路,這條路(山塘街)通到哪?小販答:到虎丘啊。那對兒表情疑惑,仿佛不信般的回頭往南去了。
穿過新民橋,過了菜市段,到了居民區段人就漸稀了。騎著車壓過石板路,頗為顛簸,看來這古時的路并不與現代輪子的交通工具相符。路上經過一廟,為普福禪寺。提它之義只因廟門上畫個葫蘆,是否跟甄士隱家旁葫蘆廟呼應?哈。
到了終點,便是虎丘山山門。游客便又多了起來。蘇子曾言:“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比松妒卤旧砭褪呛芏?,多一件也無妨,所以我便一直沒去虎丘山游玩過。
行畢,于烈日下,鉆入一空調公交,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