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的法國,被狂犬咬傷的人和家畜不計其數,每年數百人死于狂犬病發作。當時沒有免疫球蛋白,那被狂犬咬傷了以后要怎么治療呢?
歐洲人相信,火焰與高溫可以凈化一切事物,包括肉眼所看不見的細菌(當時還沒有病毒的概念),所以只要是被狂犬咬傷的人們,都會被強制押送鐵匠鋪,用燒紅的鐵棍烙燙傷口,想借此“燒”死看不見的細菌,但是如此殘酷的方法并沒能有效的治療狂犬病,反而常常加速患者的死亡。
提到狂犬疫苗,就必須要提起一位重要的科學人物——法國人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巴斯德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化學家、微生物學家,其實大家對他應該很熟悉,“巴氏奶”都經過了“巴氏滅菌法”的消毒,這個方法就來自巴斯德。
1880年底,一位獸醫帶著兩只病犬來拜訪巴斯德,問道:“能不能試著用病犬的唾液制成疫苗呢?”巴斯德認為這個方法值得一試,于是他們冒著被咬傷的危險采集狂犬的唾液,然后注射到健康犬只的大腦中,之后健康的犬只發病死亡。
隨后歷經無數次的動物實驗,巴斯德推論出狂犬病病毒應該都集中于神經系統。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一個設想,就是從患狂犬病死亡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懸掛在一支無菌燒瓶中,使其干燥,看它是否有致命的危險。經過多次的實驗,他發現,沒有經過干燥的脊髓,是極為致命的,而經過干燥的脊髓,卻沒那么致命。
因此他把干燥的脊髓組織磨碎加水制成疫苗,注射到犬只腦中,再讓打過疫苗的狗,接觸致命的病毒。經過反復實驗后,接種疫苗的狗,即使腦中被注入狂犬病毒,也都不會發病了!
1885年,一位幾乎絕望的母親,帶著被狂犬咬傷的9歲小男孩約瑟芬(Joseph Meister),來到了巴斯德實驗室門口,哀求巴斯德救救她的孩子。為了不眼睜睜看著男童死去,天人交戰的巴斯德,決定為約瑟芬打下人類的第一針,這時距離約瑟芬被狗咬傷已經四、五天了;巴斯德在1 0天中連續給少年注射了十幾針不同毒性的疫苗。5天、10天、1個月過去了,少年健朗如常,終于安然返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