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小時候讀書,我爸爸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不好好讀書,看你以后可以做什么!現在好好讀書,爭取找個好工作,有個鐵飯碗,一輩子都不愁。
他們那一輩人,最最信奉的就是鐵飯碗,仿佛有了鐵飯碗,就是人生人家,一輩子不愁吃穿,還令人羨慕。以前,讀個師范學校就可以分配當老師,很多單位還有福利分房,可惜的是,我一路成長走來,親眼看見這些曾經的鐵飯碗一個一個被打破。
關于未來,是不是真的還有鐵飯碗一說?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有,那么一定來源于一個人的競爭力。
現在我們教育孩子,往往更多的看重成績,因為這是應試教育我們繞不過去的坎,是目前環境給予我們必經的道路。可是,我們依然可以想辦法,在提高成績的同時,也培養孩子的未來競爭力。
這個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學習能力,這和成績的高低無關,而是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的綜合體現,是靈活掌握知識舉一反三實際運用的能力,也是發散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力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真正能力,也是一種終身受用的能力。因為每個人所能夠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但學習力卻是無窮無盡的,擁有了學習力,你就掌握了打開知識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第二是生命力,現在早已過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年代了,而是一定要讓孩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只有有了充沛的體能,才能擁有更好的學習狀態和工作狀態。
第三是創造力,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不斷創新不斷超越的過程,社會如果不能創新,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所以,擁有創造力,可以在普通中尋找特殊,可以在普遍中尋找創新,能夠在學習和工作上得到良好的突破,提出新穎的看法,打破以往的規律,有利于個人的長久發展。
而這樣的能力,很難是通過逼迫孩子去學到的,只能是孩子因為熱愛才會愿意動腦、用心的去學習去思考。
記得前幾天看過一個很火的、關于北大教授談論他女兒的視頻,他說要接受孩子的普通,但是不代表要放棄孩子,是要尊重她的天性她的發展規律去慢慢引導,通過發現她的熱愛去引導。
因為只有熱愛,才會發自內心的愿意全力以赴,去為自己的熱愛和夢想負責,才會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出自己的學習力。我們當爸媽的,不要總是急著想要看到孩子“開花結果”,而是要給孩子提供適合的土壤環境,然后靜待開花。
我并非內卷雞娃的媽媽,但也非佛系躺平的媽媽,只希望孩子能夠在未來用自己的努力去體驗成功、去挑戰失敗,然后找到自己的熱愛。
因為,有熱愛才會自己努力向前奔跑,唯熱愛可抵歲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