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時候,和鄰家妹妹一起玩,她來搶我手里的那只我唯一的玩具-斷臂娃娃,在那個大家都沒有玩具的時候,我是多么珍愛我的斷臂娃娃啊,白天去上學了會把她藏到一個誰都找不到的地方,晚上一定會抱著她睡覺,可是有一天,在我獨自玩她的時候,卻被鄰家小妹發現了,她哭著一定要玩,我好想抱著我的斷臂娃娃逃到一個誰也看不到的地方,好好保護她,不許任何人碰她。
可是這時,我聽到媽媽說,葭葭,乖,你看妹妹都哭了,快點給妹妹玩,語氣里一半是命令,一半是期許,這時候我也看到了鄰家小妹的媽媽那滿懷期待的眼神,我輕咬著嘴唇,手在不停的摩挲著娃娃的另一只沒有斷的手臂,努力克制著不讓在眼眶里打轉的眼淚掉下來。
快點啊,快給妹妹啊,媽媽的命令在繼續。
嗚嗚,嗚嗚,鄰家妹妹的哭聲再加大。
這些聲音夾雜在一起如暴雨般傾瀉在我心頭,幼小的心開始在這語言的暴風雨中飄搖,我的手似乎不聽使喚的把我最珍愛的娃娃輕輕遞給了小妹。
哭聲戛然而止,命令聲驟然停下,真乖,小妹媽媽的夸獎聲瞬間響起。
我飛快的逃出門外,來到一個沒有人會發現的角落失聲痛哭。
只是不想成為大人眼里自私小氣的孩子,就是想聽那一聲夸獎,我必須放棄捍衛自己喜愛的東西的權利。
02
上學的時候,我成績很好,每年都會得到獎狀,每次拿到獎狀,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你看我多棒。有一次,已經下課了,老師還在講臺上發著獎狀,窗外有好多別班的同學在外面看我們班為什么那么久都不下課,看到是在發獎狀,便聚集在那里看,我的名字被老師提了三次,也就是說,這學期我得到了三張獎狀。我聽到窗外有同學在竊竊私語,“葭葭是誰啊,那么厲害”,語氣里全是羨慕,那樣的時候,我的心就像一個正在吹起的氣球,慢慢膨脹,膨脹。
后來,在看到大冰寫的《臺北爸爸》的時候,爸爸阿宏看到兒子圣諺興奮地把得到的獎狀拿給給他看的時候,他說,奇怪了,上面寫的又不是我的名字,你拿給我看干嘛?他和大冰說,他希望兒子能內心強大的做自己,不要是為了活在被人的眼光里。自己知道自己很厲害就可以了,沒必要向全世界證明。
然而,成年后的我們又何嘗沒有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有時去取悅別人,有時去炫耀自己呢?
我想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喜歡玩自拍的人,有時候還會被他或她的各種風格的自拍霸屏,這僅僅是為了好玩或者紀念嗎?其實他的內心里是不是想告訴別人你看我顏值多高,從而在別人的點贊和贊美中得到內心的平衡。
朋友圈里是不是還有這樣一類人,只要自己的另一半給自己送了什么禮物,就必曬無疑,再加上一段深情的自我表白,配上美圖后越發顯得好看的禮物圖片,點完發送后,便等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的點贊,這僅僅是為了分享喜悅嗎?他或她內心的潛臺詞我猜或許是,他(她)真的很愛我哦,然后又在無數的點贊中在內心偷偷強化了自己的幸福感。
如果你的朋友圈沒有這類人,那有沒有人經常曬娃,而且大部分出鏡的娃都是乖巧可愛,懂事禮貌?有沒有人獲獎啦,得到某個領域的某種贊譽啦會在圈里分享一下?有沒有人會把美景美食經過美圖后發出來?
03
當你看到這里時,也許會對號入座了,也許覺得躺著也中槍被批判了,親愛的,我沒有任何批判的意思,因為我自己也發過自拍,秀過恩愛,曬過成績,自從有了朋友圈,喜歡玩這個圈子的人也許或多或少都有通過圈子來得到別人認同的想法吧?
別認慫哦,悅納自己是內心強大的第一步!這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人總有一些共性,哪怕這種共性包含的是一種劣根性。
尋求認同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通過顏值,還有的人通過成就,還有很多人是通過賺錢。
為什么要有認同?人是群體動物,得到認同是為了有歸屬感,就像人需要吃飯,需要睡覺,需要性一樣,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第三層社會需要里面就包含著歸屬感,這是人生而為人的一種本能。
希望有歸屬感固然是本能,然而通往這種途徑的方式卻決定著你生活的方式,你在奮斗路上能否堅持,在無數個孤獨奮斗的日日夜夜能否不感空虛,不畏寂寞,也無所謂無人問津。
那么我通過認可從而獲得歸屬感有什么不好呢?至少它給了我前行的動力,努力的理由。可是啊,一味的建立在希冀別人的認可基礎上的奮斗和努力,就像沒有地基的建筑,稍有風吹雨打,也許它就會轟然倒塌。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你會經不起暫時的失敗帶來的挫敗感,扛不過不過無人問津的孤獨寂寞。從而在那條荊棘布滿,沒有鮮花的奮斗路上一蹶不振,半途而廢。
記得我四歲的兒子前段時間畫了一只海螺,畫完后欣喜地拿來給我看,爸爸逗他說,你這哪是海螺啊,就是一坨大便!聽到爸爸的評價后,他興奮的小臉立馬愁云慘淡,轉而電閃雷鳴,畫一扔,大吼一聲,以后我再也不畫畫了,誰讓我畫我都不會畫了,你們永遠都別想看到我畫的畫了,說完,留給我們一個決絕的背影,和砰的一聲憤怒的關門聲。
他其實本來覺得自己畫得很好,要不然小臉也不會那么興奮,就是因為爸爸一句開玩笑的評價,他的興趣瞬間轟然崩塌。如果內心可以強大點,他也許就會說,哼,我才不相信你說的呢,我畫的海螺就是很漂亮!
可是他沒有,就是因為他畫畫是為了讓我們夸他,希望通過這個來得到我們的認可,一旦被否定,內心便會崩潰!
那么支撐一個人能夠無畏挫折、無畏困苦、無畏寂寞去尋夢的一定是信仰,是你內心的真正喜歡,而不是這樣做我會成為別人眼里怎樣的自己。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些思想上的巨人在困苦中發奮圖強,終有一番作為,他們最終的目的一定不是為了成為別人眼中怎樣的自己,而是為了心中的信仰,雖然信仰各自不同,然而都支撐著他們在最困苦的時候依然能夠堅守初心,取得了常人不可想象的成就。
有時候,我依然會是小時候那個為了得到夸獎而不去捍衛自己娃娃的小女孩,只不過我想聽到的夸獎不再是“真乖”,而是對我工作的認同,對我能力的贊賞,對我人際交往的肯定,而我不敢捍衛的也不再是一個斷臂的娃娃,可能是我的想法,我的愛好,抑或是我的夢想。
可是,慢慢的覺得有束縛的靈魂時不時的會讓人疲憊不堪,少了激情,缺了靈氣,在有所羈絆的前行路上負重而行。
但丁說: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于是,思索中開始明白,只有活在自己的信仰里,而不是別人的目光里,人的靈魂才會獲得更多的自由,才會讓人在追夢路上走的舒心,走得堅定,走得灑脫。
無戒365挑戰訓練營第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