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各自心中都有某些不愿意摒棄的東西,即使這個東西使我們痛苦得要死。我們就是這樣,就像古老的凱爾特傳說中的荊棘鳥,泣血而啼,嘔出了血淋淋的心而死。咱們自己制造了自己的荊棘,而且從來不計算其代價。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訴自己這非常值得。”
這是我讀過的深有體會、感同身受的一段話,出自考林·麥卡洛的《荊棘鳥》。
如果你問我“你不愿意摒棄的東西是什么”,我會回答你“是信仰”。以前不明白“信仰”這個詞到底意味著什么,后來直到自己也遇到了“信仰”,我才明白“信仰”是人生唯一的希望和依賴。
年少時有一個夢想,希望活出自己的人生,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后來就成為了信仰。我見過很多人為信仰赴湯蹈火,高三的時候,每個人都對生活充滿了希翼,但眼神里陷出無限的恐懼。我的班長也為了所有高三學子一個共同的夢,而拼盡全身心力。我可以看到天還沒打鳴,他第一人抵達教室,埋頭刻苦。我可以看到中午下課鈴清脆響起,所有人跑去吃飯,而只有他以買好的餅干代替午飯。我可以看到回家路上他匆匆的腳步和嘴里還在背誦知識點張閉不停的樣子……他不愿意摒棄的是對大學那吸引人矚目的生活和心中北大的理想。他就像荊棘鳥一樣,步履不停在這條布滿荊棘路上忍受疼痛,奮力疾走。他從不抱怨生活,他不計較付出和收獲的不平衡。我見過就這樣令人欽佩的荊棘鳥。
而相較于自己,并不如荊棘鳥那樣頑強,但是對于自己選擇的苦難,我從不覺得不值得,就像站在舞臺上閃閃耀眼的歌星,他們不會埋怨一路上的坎坷;就像駐扎在城市生活中的人,他們不會后悔曾經違背父母意愿產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想法和走出山中生活的艱辛……
闖出了荊棘,便看到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