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章的開頭,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巴爾孔克、福樓拜兩人是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他們拿筆寫作時,常常像著魔似的,甚至能夠達到對他們在書中塑造的人們達到產生幻覺的地步。
有一次,一個朋友去拜訪巴爾扎克。這位朋友敲門時,聽見巴爾扎克正在與人激烈爭吵:“你這惡棍,這一定要給你點厲害!”他的朋友急心推門進去一看,原來巴爾扎克正在與他作品中的人物在吵架。甚至有次,巴爾扎克突然走到在他家作客的朋友面前,激動地痛斥說:“你,你,使這個不幸的少女自殺了!”那位朋友驚惶失措,莫名其妙地張大嘴巴望著他。原來巴爾扎克所說的少女,是他正在創作中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人物歐也妮。
福樓拜也有同樣的情況。一次福樓拜的朋友去看望他。只見福樓拜坐在地板上痛哭,淚如雨下,真是悲痛欲絕。朋友用手使勁地搖搖他的肩膀,問他為何這樣傷心?
福樓拜悲痛地回答說:“包法利夫人死了!”“哪個包法利夫人?”朋友不解地問。福樓拜痛苦地指著桌上一大卷稿紙說:“那就是我的包法利夫人呀!”他的朋友明白了原來是小說中的主人公死了。就對他說:“何必傷心呢?你不愿她死,把她寫活嘛!”福樓拜哀傷地說:“寫到這里,她非死不可,她沒法再活了!”
正是因為他們的總是專心致志從事于一件事情、正是因為他們對創作完善的執著追求和刻意塑造人物形象的癡迷,他們的作品,所以能譽滿全球。
? ? ? ? 古人云:“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 ? ? 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杰,但真正能成大事者,有幾人無一技之長、無專心致志之品質。
? ? ? 但是現在的我們很多人都缺乏這一品質,根本做不到專心致志于一件事。這是為什么呢?明明我們有比前人更好的物質條件、更多的選擇余地、更多獲取信息的途徑。? 有人說那是以前,他們不會向我們一樣面對眾多的誘惑。所以能夠像大國工匠一樣,仔細琢磨自身以及其作品。
那我們面對的誘惑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 ? ? 1、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的結構模式:從傳統的產業模式到今天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 ? ? 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獲得用戶的注意力及時間。
? ? ? 2、現在,我們擁有更多的信息獲取途徑。
? ? ? 以前,要認知一個與自己的生活沒有關聯的人很難,因為你不知道怎樣才能獲取這些信息。而現在,我們可以時時刻刻從手機、電腦、IPAD上獲取這些信息。
? ? ? 3、物質的發展遠遠超于思想的發展,引起整個時代的焦慮。
? ? ? 現在,很多的商家為了獲取關注,大放噱頭。當我們日常接觸的是00后月入十萬、90后已經當上總裁這些信息后,會不由自主對比自己的成就,當我們的成就微不足道時,我們就會越焦慮、一旦焦慮,就越難集中注意力、越難專注于一件事上。
? ? ? 4、同時,有很多暢銷書還有鼓勵我們好好的利用我們身邊的碎片時間或者好好的管理自己的時間。
? ? ? 書中會告訴我們:在我們一天的工作中就會存在很多的碎片時間,好好利用這些時間能夠讓我們精進,而有效的管理時間也會讓我們更合理的利用時間,這些本來是沒有錯的。
? ? ? 然而這些全部存在一個前提:那就是你必須擁有思考、判別能力。當你不具備這兩項能力時 ,這些好好利用碎片化時間以及管理自己的時間的話對你就是砒霜,只有危害而沒有益處。當你一味追求碎片化時間時,你已經喪失了對主體時間的利用。然而想要達到行業的一定高度,你就必須擁有專注力。你現在還記得成為一個行業專家的一萬小時定律嗎?
? ? ? 那專注力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其實可以將我們的大腦比喻成一個水瓶,我們想要填滿它,可以做什么?首先我們可以在瓶中裝滿小石塊,此時瓶中還有縫隙,我們向瓶中倒入細沙,最后灌滿水。在這時,瓶子的填充工作就完成了。專注力就像瓶中的石塊一樣,是我們腦中的主要部分,而碎片化時間就是細沙、水,當你沒有思考、判別能力時,細沙、水終究無法成型。
? ? 那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擁有自己的專注力?
? ? ? 首先,接受自己正在或已經喪失專注力的自己。逐漸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可以從自己最愛的事情入手。如果你熱愛寫作,那就每天抽出一定量的時間寫出自己的思緒、或者接收到的各類信息并分門別類;如果你熱愛閱讀,那就拿出你看小說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去讀讀那些名著······同時,不要急于求成,我們要在時間上放慢戰線,不要渴求一日、一周就能成功,有時,慢亦是快。除此之外,多關注“我”、關注內在的自己,而不是外界的風吹草動:誰誰誰怎么樣,或者鄰居的家長里短·····
? ? ? ? 我們無法做到一日成功,但我們可以享受追求自我這一路上的鮮花與荊棘!
? ? ? ? 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在夜深人靜時看見自我;
? ? ? ? ? 更希望每個人在人潮喧囂中看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