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觀點:
同情源于相似。人和人之間的境遇、經歷越相似,發生同情的可能性越高,反之則越低。
同情心是政治生態的根基,絕大多數的政治學說,都是圍繞同情心問題打轉,只不過沒有點明、說透,或冠以各種名目。
- 儒家:想把同情心最大化
- 道家:想把政治組織的規模限制在同情心的邊界之內
- 法家:想要消除同情心,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集權國家
- 無政府主義:想要消除各種抑制同情心的政治措施,聽任各種基于同情心的互助組織發揮作用
一、同情心本來就是非理性的
1、同情無所謂“合理”
流行歌星的不幸,比功勛卓著的將軍的不幸,更能得到關注
2、法國王后與貧困母親,誰更值得同情
看上去明明更值得同情的人,為什么得不到同情?
法國廢除君主立憲后,德國上流社會同情法國王室,而代表底層平民的思想家費希特則反唇相譏:
- 對偶爾沒有新亞麻布的瑪麗王后的困苦,感到那么敏感
- 瑪麗王后是個揮霍貪婪的女人
- 對一位為祖國生育很多健康孩子,卻貧困如洗的母親的困苦,認為理所當然
二、人們只同情與之境遇相似的人
1、茨威格《一個平凡女人的肖像》中的一個情節:
布蘭維利埃侯爵夫人在街上遇到一個行乞的女孩子,心生同情,把她帶回家。街上那么多流浪兒,為什么偏偏只帶走“一個瓦魯瓦后代的孤兒”?因為她們都有貴族血統,她們本該是一個群體的人。她看不得小女孩子的淪落。
2、京劇《鎖麟囊》中的一個情節:
富家小姐出嫁時遇到同一天出嫁的貧家女,同情頓生,贈以不菲的財物。雖然她們不屬于同一社會階層,但“出嫁”這一共同點拉近了她們的關系。
三、物傷其類
1、同情心不可能擴展到所有人
- 對本群體的人給予的同情最多
- 對遠離本群體的人給予的同情最少
- 這是儒家所講的“愛有等差”
2、如何喚起別人的同情
- 抱怨新買的游艇太費油,絕不會贏得平民百姓的同情
- 正確的、打破階層壁壘的切入點是:
- 媽媽的童年在海上度過,那段日子成為她一生最美好的回憶
- 所以你一直想買一艘游艇,休假時可以陪媽媽在海上飄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