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峰少沒有記錯的話,前50期拆書,峰少有做過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以及凱文·凱利的《必然》和《失控》。
兩者不約而同都是站在上帝視角審視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然后從歷史車轍中提取“,模因”解釋了人類發展的必然以及對于他們對于未來的大膽預測。
可惜的是,兩位大師對于人類的未來,都呈現了不同程度的“悲觀”。
科技在幫助人類的同時,也在擠壓并且搶占人類的生存空間。
在大多數人對于科技的盲目樂觀中,其實我們大可不必以史為鑒、也大可不必憂慮未來,因為生活在現實的我們,早就已經感覺到了生活的“不便”。
當然這種“不便”并不是所謂生活水平上的不適,而是我們的私密空間、我們的倫理道德正在承受互聯網的“放大效應”。
一切終歸虛妄,一切又都是創傷——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帶來的《道德情操論》。
《道德情操論》(1759年)是2010年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征,并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道德情操論》對于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圣經”,堪稱西方世界的《論語》。
——百科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年~1790年),是18世紀英國政治經濟學和倫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蘇格蘭法夫郡卡柯爾迪的一個海關職員家庭;17歲時,斯密騎馬來到牛津,在牛津大學的巴利奧爾學院讀書,在那里靠獎學金呆了六年。
曾為格拉斯哥大學校長,1764年辭職,擔任布克萊公爵的私人教師,在陪同公爵到歐洲大陸旅行的過程中,認識了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等名流。
斯密生前發表了兩部代表作:《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
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立者,亞當·斯密在經濟學界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國富論》在經濟學領域的影響極為深遠。同時,他在倫理學方面的建樹也十分出名,他的《道德情操論》至今依然是經典之作。
亞當斯密是公認的經濟學祖師,但他在管理學中的地位卻十分微妙;人們總是把斯密看做經濟學家,在推崇他的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又把他置于管理學之外。
——豆瓣+百科
事先聲明:峰少看的是《國圖博雅授權掌閱電子版》。
第一篇:
人類的天性中的同情心,產生于我們設身處地想象別人的痛苦,并由此產生的類似感情;
對于同情的施予者來說,我們希望他們分享我們的快樂,但更渴望他們理解我們的不幸;
事實上這種設身處地產生的同情,很大程度上會因為立場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反應;
社交談話關系之中,旁觀者會因為自己與當事人之間的絕對關系而產生不同層次的同情;
人類天生存在缺陷,軟弱的人性會讓他們的情緒過激,此時旁觀者的將心比心尤為重要;
第二篇:
人類的身體是各種欲望的載體,試圖獲取想要的一切;而旁觀者對于這種肉體上的欲求極少報以同情;
旁觀者因為沒有以當事人的思維方式“設身處地”,就很難對當事人合乎人性的愛情產生同情;
所有的同情一般都無法與當事人自身的激情相比,因為我們對于事件當中的另一個人也抱著相反的同情;
當人們在神情舉止上流露出更多正面的感情,這些友好和善意讓旁觀者產生好感的同時,他們總能獲得加倍的同情;
旁觀者比較容易同情輕度的高興和沉重的悲哀,一旦超出這個范圍,同情心就會變質;
第三篇:
與對快樂的同情相比,旁觀者對悲傷的同情往往來的更悲切;因為對快樂的同情真誠還存在疑慮,但是憐憫不會;
凡人都可往往受到眾人的關注和同情,但現實世界人們更喜歡同歡樂而不是共患難;而這種虛榮正是人類野心的起源;
嫌貧愛富、趨炎附勢造成了社會秩序斷層的同時,也造成了普遍的道德敗壞;社會風氣更傾向于追名逐利;
第四篇:
感激讓所有人都理所當然的感覺到要刻不容緩的報答別人,但怨恨也讓我們迫不及待的去報復別人;
同人類所有其他感情一樣,真正合乎情理被大家認同的同情,必須來自于那些置身事外正直無私的旁觀者;
旁觀者對于行善者的行為,也會根據他的動機是否合理而產生不同的情緒;旁觀者對于施暴者的行為,也會根據他的動機是否合理而產生不同的反應;
我們對優點的感覺是源于對接受行為者的感激的間接同情;我們對缺點的感覺是源于對受害者的憤怒的間接同情;
第五篇:
只有仁慈好善、光明正大的行為才配得上報答,因為大家都對它心存感激;只有存心為害、圖謀不軌的行為才應該受到懲罰,因為大家都對它心懷憤恨;
人類自私的天性使他們將私利擺在第一位,最關心直接涉及自己利益的東西,而對別人的悲喜漠然視之;人們也許會對被人的悲喜產生同情,但那種感情的投入極端有限;
即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冷漠到極點,只要達成一定的共識,社會依舊可以有一種類似商品交換的關系來維持;
第六篇:
給自己帶來痛苦的即使沒有生命的東西會讓人們心存怨恨,給自己帶來歡樂就算的沒有生命的東西也會讓人們心存感激;
人們并不關注某些行為的初始動機,反倒是更在乎這些行為該自己帶來的真實感覺;
行為結果的好壞會對行為人和其他人產生影響,人們很難做到客觀、置身事外;
第七篇:
個體主要依靠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行為動機,以及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行為和動機,借以評價自身行為原則;
人是非常敏感的動物,感情高于一切,與生俱來就希望獲得他人獲得社會的認同感;
任何時候,良心的影響和權威都是不可忽視的;它指示我們如何恰當處理與自己相關的利益沖突;
即時真實公正的旁觀者就在身邊,當事人也依舊會自欺欺人的做出不合情理,與己有私的事情來;
遵守普遍的道德規范是我們甚或中共最重要,也是很多人唯一的行為準則,宗教和制度只不過是在這種準則之上延伸出來的分支;
責任感在規范大多數人行為準則的時候,很容易被他人、被其他組織(宗教、政體)左右;
第八篇:
習慣和風氣(一種特殊群體的習慣),不只是使藝術作品受到其支配性影響,同樣影響我們對自然對象美丑的判斷;
習俗和風氣對于美感的影像如此廣大,一直與行為沒也不例外,但影響卻要小得多;
第九篇:
人自己具有原始本真的感受,他人對那些感受只能反映或同情地想象;
民眾對同胞對國家對政體的同情和政體內部人士的同情有著本質差別;
自我克制本身是一種重要的美德,用個人利益成全公共利益是人類的天性決定的。
亞當·斯密 1759 年的作品,放在現代社會,以就沒有絲毫的違和感;依舊可以成為人類道德規范的《圣經》,是人類道德文明的“總綱”之一。
只是在這個“娛樂至死、金錢至尚”的社會,《道德情操》縱使再好,也終究不及一紙鈔票。
就像亞當·斯密在書中所說的:“即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冷漠到極點,只要達成一定的共識,社會依舊可以有一種類似商品交換的關系來維持。”
而現在人類就正在被這種所謂的商品“互聯網”所奴役。
互聯網上縱有再多的真善美,也能被有心人挑出刺來;
只是猖狂了那些“低俗、惡趣味”的東西,成為了全民追擊的“熱潮”。
當真善美總能被有心人嗅出陰謀味,又或者這所謂的真善美本來就只是“假大空”披上了羊毛;
當鮮肉沒有藝德、當明星開始出軌、當互聯網上經濟泡沫橫飛……
當房價居高不下、當離婚錦衣夜行、當分手成為了戀愛的必修……
這此間種種,還真需要一個“夏娃”對仗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寫一部《低俗惡趣談》。
不過,峰少始終相信,那些浮在表面的,被互聯網指數級放大的“假大空”終究只是表象,是整個社會審美視差。
最終的最終,
那些出軌的終究還要回到軌道;
那些賣肉賣腐透支粉絲的小鮮肉終究會退潮;
這個世界終究會變得美好。
258年前,亞當·斯密就寫出了《道德情操論》這樣具有深遠意義的倫理學“圣經”;可不要在258年之后,卻成為了人類的道德上限?
只是這個社會生病了,還有一個亞當·斯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