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蔣軍晶老師關于群文閱讀的書,也模仿著上了一節課,不管效果怎么樣,都是一次嘗試。今天又聽了他的單篇課,佩服至極?!恶R褲先生》是老舍先生的小說,極富老舍先生的寫作風格。五年級的孩子要學這么長的小說,我很好奇蔣老師找哪個點來分析文本?往常的一般流程都是分析、感受,蔣老師直接讓孩子說讀后的感受,這是多么的信任孩子,信任文本。再由孩子的感受入手,單拎出馬褲先生的語言描寫——“茶房。”及要求,再擴大到茶房的反應、周圍人的反應。這這樣簡單的過程就讀出了語言的幽默、諷刺及馬褲先生的自私等。流程一點都不花哨,簡潔而踏實。想來原因一定是蔣老師對文本的感受已經到了骨髓。有時候的自己總想再課堂上設計一些花里胡哨的環節,還美名其曰激發興趣,單靠文本就可以激發孩子興趣,這樣的原因就是我對文本解讀不深刻。
聽孫雙金老師的《開天辟地》,是享受。單不說課的精彩,就說最后他說的一句話:要通過一個點打開四面八方。孫老師的眼界胸懷、境界真的已經到達了一般人無法到達的高度。我最多想的是怎么把課文講明白,咳~要繼續努力。孫老師以同類型的神話成語引出神話故事的特點,僅僅用了幾個詞!震驚!再由一個詞貫穿整個文本,邏輯絕了!孫老師課有成語的積累、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對比、中西方神話的對比,還有一些其他的方面的,比如習作手法、創作等。做孫老師的學生可真幸福!
下午何捷老師的課也十分精彩,結構很清晰,上課初就把目標告訴孩子,只有一個。但聽完他的課能聽出來里面有許多小目標。課堂板塊特別清晰,孩子跟著深入文本,自然而然的進入到了情境,孩子不僅細讀了文本也掌握了寫作方法,又是在這樣融洽的氛圍下得到的,真是厲害。
聽了三天課,最讓我感動的一節課是戴建榮老師的課。整個詩沒有講解一個字,沒有解釋一句話,但孩子卻理解了。由甲骨文“馬”字入手,引出馬背上的民族敕勒族。讓孩子去替斛律金用《敕勒歌》鼓舞將士。孩子做著動作,嘴上跟著老師的節奏去讀去唱。這一節課孩子坐在座位上的時間估計就五分鐘,不停的跟著老師蹦著跳著唱著。戴老師告訴孩子們這是節奏。又用這樣的方法學了另外兩首不一樣的詩,詩和詩的節奏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是畫意。又這樣操作,直接問孩子對詩的感受,孩子說的特別好,蔣老師說這是詩情。就這樣看似簡單的讀(他的讀不是一般形式上的讀,但見過一次終身不忘)把孩子都帶進了詩里。在蔣老師說下課是的時候,孩子極其不愿意相信。在孩子排隊的時候自發的唱起了這首詩,被制止后,沒過幾分鐘,孩子又唱了起來。把我們感動到不行。我們要的不就是這些嗎?想必這些孩子一輩子都會記得這首詩的。
這幾位老師都有一些共同點,對于孩子的課堂習慣要求很嚴格;課堂設計很簡單,但每一步都特別用心,特別踏實;課堂是只利用一個點來撬動整個文本;最后的落腳點都在寫上(除了《敕勒歌》)。真不知道這些老師文本都讀了多少遍!也明白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哪怕是專家不認可的方法也好,目的都是孩子的生長。
今天只告誡自己一個:研究文本,不要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