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是對于杭州行的總結。
“千課萬人”雜想
在論資排輩的現在,能讓我參加這樣高規格的學習,我是幸運的……
雜想其一
今天從7點開始進入“戰斗狀態”一直9點多才放松下來,著實累得很。但心卻是充實的,雖然有的時候聽著有點懵,但總感覺這種“浸透式”的學習,一定能給我帶來改變。管建剛說過:他剛開始進入教育行業時,能聽課,但不會評課,甚至有時候不知道人家的一節課到底好在哪里。雖然我已經教書5年了,但有些課我評不出來,或者心里很明白但說不出來。這也是我的一個短板——口頭表達能力不強。還是寫反思,以他人觀自己更適合我。一下見了這么多名師,激動萬分呀。也憧憬著自己什么能成為名師……還是算了吧,還是好好寫寫反思吧。
(一)最好走的路是套路
聽了五節公開課,我發現這幾節課都有幾個共同點,第一師生課前聊天,可能是因為師生彼此不認識,靠課前這幾分鐘和孩子熟悉起來,讓孩子不要拘束,放松下來,用一個老師的話就是“談情”,有情好辦事嘛。第二都有寫作環節,語文不外乎聽說讀寫,師生朗讀很正常,沒有讀書聲就像歌唱家沒了嗓子,課內小練寫有時候也能見到,但一天上五節課,五節課都有小寫作,還是讓我震驚了一把。也給了我一個啟示:課內不僅要讀出文本,也要創作文本外的文本。在孩子還對文本有情的時候練筆,即使辭藻不美,但美在情在,我覺得足矣。第三音樂,五節課每個老師都配上了相應的音樂。這個套路是在調情,情到深處自然濃。隨著文本的深入,音樂的烘托,學生讀不出感情也能聽出感情了。即使學生什么都沒學會,但讀書的精神享受應該是有的,哪怕就一點,這個音樂用得也值了。第四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我習慣了講解文本時一段一段進行,但這幾位名師,把文本揉碎了教,看似揉碎了但又連接的那么緊密。在看到王崧舟的《湖心亭看雪》的預案的第一條學習疑詞難字時,我心里想難道名師也會像我們一樣出示字詞,練讀正音講解嗎?果然是名師,直接提出文本主問題讓孩子找文中主體詩句,讀詩句找難字難詞,在學習這些字詞的時候也為孩子埋了伏筆或說是問題,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不愧是高手。
就像讓孩子仿寫一樣,我告訴他們仿寫仿寫防的都是結構,結構防好了能寫出不丟分的作文,如果字詞稍加潤色,就是不錯的文章。我想這些公開課也是一樣的吧,先學他們的框架,準沒錯。
(二)最難走的路是自己
這五位老師有相同的套路,但最出彩的是他們自己。王崧舟老師不茍言笑,不看一眼文本,想必文本已經爛熟于心了。這是我欠缺的。他從四個帶有“一”的句子入手,直接感受作者,再學前文,加深感受,大師風范盡顯。在古代一定是能一劍封喉的深沉俠客。低沉緩慢的聲音讓我覺得他就是那個癡人張岱。沒看到他炫技,就是一句一句引著孩子感受。但我覺得我做不到,因為他有著先天魅力。虞大明老師特別注重儀容儀表,腰背一直挺的很直,仿佛他沒有教師職業病。最欣賞他的是除了文本之外提供了多種表現形式的材料,讓我對詮釋文本有了更好的方法,就評課教授說的他就是劉德華式的教師。最后一個老師說自己長的像螳螂,看來看去,他對自己的認識是正確的。他就是薛法根老師。他的課聽下來,更像是一線老師平時的課堂,特別真實。與孩子們玩笑連篇,把我笑得人仰馬翻。但玩笑過后,就提一個“美好畫面”就把文本解讀的差不多了。牛。他的板書很真實,現在我有時候會忘了板書,聽了他之后,我不再覺得是自己太投入課堂了,而是偷懶,是拋棄了教學精華?,F在一定要牢牢記住板書是思維的外顯,無板書不思維。他的評價語很真實,聽過很多公開課的評價語,時常覺得這些評價語是提前寫好的吧,感覺離我的課堂好遠,也可能是我內功太淺。但薛老師的評價語更符合童心,也更有童趣。他們都堅持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并不為主流風格而改變?!稛o聲告白》封面語中就寫了大概這樣一句話:人終其一生都在找自己,都在成為自己。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適合學生的最舒服的自己。不知我何時可以找到自己?
(三)告誡自己
老師,師范。很多時候孩子不會,都需要老師親自動手師范給他看。光靠嘴效果就不好了,要運用更多的方法,比如唱、演……核心就是提醒自己要放得開。這是性格問題,但也要時刻提醒自己放開。“最近發展區”,大學學的知識,早已忘了,今天重新記了起來。以前對于孩子學習成績看得很淡,一直以來的觀點是學習不能同步,但可以共同進步。但換了新單位,慢慢的我堅持不住了,我想讓學困生趕緊趕上大部隊,而忽略了他的起點在哪,他每一步的距離有多遠??此评蠋熧M了很多心血在他身上,但孩子還原地踏步。多想想“最近發展區”,適合他的才是最好的,管他什么優秀率什么班級排名,對于學生長久的發展,這些都是浮云。
雜想其二
今天我又發現了我真是幸運的,幸運能見到小語界和教育界的泰斗人物,和一些對語文、教育有著極大熱忱的人;還幸運能熟識我們“杭州團”的同事。
(一)高大上
竇桂梅應該是我們語文人心里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物。能聽到她上課,簡直像做夢。今天早上有幸能聽她的課,簡直太幸福了。我抱著極大的期待聽……聽著聽著,我給旁邊的同時說:“我有點失望,她的課怎么是這樣的?”我觀察她的課堂,容量很大,六年級的課文用五年級的學生教,好多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能精準地說出答案,感覺像在讀字典,感覺像表演(原來是預學單的事)。她整節課都用小組合作來貫穿,讓小組分享,讓小組發言人代替老師去提問下一個小組或觀點,我看著竇老師在旁邊小聲的告訴孩子怎么說,再由學生大聲說出來,突然覺得像是演員忘詞了,工作人員再不斷地提醒給他提詞?,F在不是鼓勵孩子自己說,說自己嗎?你讓孩子大聲說出你小聲說出的原話,意義在哪里?最疑惑的地方是這節課的結構我理不清。簡單一句話,我失望了……
但在聽教授點評之后,這些都是敢說真話的專家,也提出了很多疑惑。最后竇老師解釋了這是一節什么課:是校本課程,是他們對蘇軾的探索,不是傳統意義的課。她更多在向我們傳達她的課程觀、學生觀以及課堂文化。她的語速特別快,我只接收到了一點點觀點:課程不是單個學科課程,而是放在整個課程體系里,通過各個方面的研究,讓學生對一個知識或人物進行豐滿的認識。這對學生有太深遠的意義了。也終于明白了為什么好多學校在整合課程,它確實能讓孩子成長。學生觀就是一直說的那句話以學生為中心。不管是讓學生去引出其他同學的觀點,還是其他的東西,她是真的把學生放對位置了。因為她講的是蘇軾的《書<戴嵩畫牛>》,是一篇題跋(晚上的專家說這不算是題跋,我懵了),文中最后有觀點。她讓孩子理解這個論點,然后自己有拿出資料打碎這個論點,孩子也是一臉懵,就這樣一點一點跳出了文本,由孩子提出自己的論點。最出色的是又回到文本,讓孩子把自己的觀點加到文本中,對文本進行了改造。最后讓孩子寫自己觀點的題跋。現在想來她的課堂結構就是進入文本——走出文本——再回文本——創造文本。她說她認為讓孩子學會思辨特別重要,想來確實如此。她的這個觀點也下午美國教學模式的目標有點相似。我們班孩子不會思考,想來可以從文本上下下手。
竇老師的課高大上,擴寬了我的思路,增長了見識。深知自己達不到她的高度,也只能對她擺出癡妹臉。
(二)接地氣
下午是第一節英國是怎么進行母語教學的,和咱們的非常類似:讀文本,解文本,創文本。第二節課是美國的一種教學模式,到現在我依舊記不住這個模式的名稱。因為他們是純英教學,對于語文老師的我那是有相當大的困難的,看了個熱鬧而已。比昨天提早下課了一個小時。
我們“杭州團”漫步路邊找吃的。也忘了是怎樣挑起了班級閱讀的話題的。我把我平時做的1、2、3說給她們聽,也說了我的困境。她們告訴我,我引導孩子閱讀的方法太單一、太流于形式,做的有點浮躁。也告訴了我方法一定要多起來,要相信孩子,相信家長的能力。真是一陣見血??!她們又問我:想讓孩子學習好嗎?“當然想了。”“抓學習態度?!薄霸趺醋??”“最有效地抓書寫,一般浮躁的孩子寫字都能看出來?!蔽宜查g想起了我們班一個很聰明但很浮躁的孩子?!斑€抓啥?”“抓課堂紀律……”
和一群這樣的同事學習,有幸呀!她們給我方法直接就能用。好的教育智慧都出自接地氣的一線老師呀!真心想給學校提建議讓這些老師“開壇講書”吧。
(三)告誡自己
一告自己要時時更新觀念,思維的改變是最難的,有可能這些教學根本用不上,但觀念先行,總會有改變;二告自己要踏實做事,切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是慢的過程;三告自己要多思考,讓閱讀花樣多起來,氛圍托出來;四告班級紀律一定不能偷懶,堅持原則;五告自己對孩子們好,對學困生好;六告自己要嚴格要求自己,讀書寫字和微笑;七告自己要堅持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次回家后要列出最近在做的事,找出那些一定要堅持下去的的事情。
現在已經七個告誡了,明天再告誡自己吧,不然真成八戒了。
雜想其三
看過蔣軍晶老師關于群文閱讀的書,也模仿著上了一節課,不管效果怎么樣,都是一次嘗試。今天又聽了他的單篇課,佩服至極?!恶R褲先生》是老舍先生的小說,極富老舍先生的寫作風格。五年級的孩子要學這么長的小說,我很好奇蔣老師找哪個點來分析文本?往常的一般流程都是分析、感受,蔣老師直接讓孩子說讀后的感受,這是多么的信任孩子,信任文本。再由孩子的感受入手,單拎出馬褲先生的語言描寫——“茶房。”及要求,再擴大到茶房的反應、周圍人的反應。這這樣簡單的過程就讀出了語言的幽默、諷刺及馬褲先生的自私等。流程一點都不花哨,簡潔而踏實。想來原因一定是蔣老師對文本的感受已經到了骨髓。有時候的自己總想再課堂上設計一些花里胡哨的環節,還美名其曰激發興趣,單靠文本就可以激發孩子興趣,這樣的原因就是我對文本解讀不深刻。
聽孫雙金老師的《開天辟地》,是享受。單不說課的精彩,就說最后他說的一句話:要通過一個點打開四面八方。孫老師的眼界胸懷、境界真的已經到達了一般人無法到達的高度。我最多想的是怎么把課文講明白???,要繼續努力。孫老師以同類型的神話成語引出神話故事的特點,僅僅用了幾個詞!震驚!再由一個詞貫穿整個文本,邏輯絕了!孫老師課有成語的積累、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對比、中西方神話的對比,古往今來對比,還有一些其他的方面的,比如習作手法、創作等。做孫老師的學生可真幸福!
下午何捷老師的課也十分精彩,結構很清晰,上課初就把目標告訴孩子,只有一個。但聽完他的課能聽出來里面有許多小目標。課堂板塊特別清晰,孩子跟著深入文本,自然而然的進入到了情境,孩子不僅細讀了文本也掌握了寫作方法,又是在這樣融洽的氛圍下得到的,真是厲害。
聽了三天課,最讓我感動的一節課是戴建榮老師的課。整個詩沒有講解一個字,沒有解釋一句話,但孩子卻理解了。由甲骨文“馬”字入手,引出馬背上的民族敕勒族。讓孩子去替斛律金用《敕勒歌》鼓舞將士。孩子做著動作,嘴上跟著老師的節奏去讀去唱。這一節課孩子坐在座位上的時間估計就五分鐘,不停的跟著老師蹦著跳著唱著。戴老師告訴孩子們這是節奏。又用這樣的方法學了另外兩首不一樣的詩,詩和詩的節奏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是畫意。又這樣操作,直接問孩子對詩的感受,孩子說的特別好,蔣老師說這是詩情。就這樣看似簡單的讀(他的讀不是一般形式上的讀,但見過一次終身不忘)把孩子都帶進了詩里。在蔣老師說下課是的時候,孩子極其不愿意相信。在孩子排隊的時候自發的唱起了這首詩,被制止后,沒過幾分鐘,孩子又唱了起來。把我們感動到不行。我們要的不就是這些嗎?想必這些孩子一輩子都會記得這首詩的。
這幾位老師都有一些共同點,對于孩子的課堂習慣要求很嚴格;課堂設計很簡單,但每一步都特別用心,特別踏實;課堂是只利用一個點來撬動整個文本;最后的落腳點都在寫上(除了《敕勒歌》)。真不知道這些老師文本都讀了多少遍!也明白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哪怕是專家不認可的方法也好,目的都是孩子的生長。
今天只告誡自己一個:研究文本,不要流于形式!
雜想其四
當我知道和校長一起去學習的時候,心里甚是擔心。但到了火車上,才發現校長還是那個校長,但怎么感覺有些接地氣兒了呢。聽著校長和主任聊著天,我心里想的卻是怎么不把握好機會問問心中的難題,不管是誰提出哪怕一點點建議,那也是好的。
終于插上嘴了。我直接說出我們班小松的問題(無人管教,極度缺乏關愛,行為習慣差等)以及我的毫無對策。主任說了一句,家庭的問題不是我們該考慮的問題。是啊,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都有影響,怎么能指望自己三言兩語就把對孩子的影響解決的一干二凈呢。是我把自己架到了這個問題上,看來太負責不一定是好事。剛想到這些時,校長說了一句:能有什么辦法,只有對她好。聽到這句話時,心里在想這不是白說嘛,我要不對她好,何必有那么多煩惱。但總覺得好像哪里不對。
終于想明白了。之前我對她的好,是功利的好,我希望我對她的好能換來她的積極進取,能換來她的一份好成績;我對她的好是帶有眼鏡的好。孩子是敏感的,她應該是感覺到了我有色的好,所以孩子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樣親近我,或者說信任我。想想那句“能有什么辦法,只有對她好”,這個好應該只是單純的好,是老師對孩子那種純凈的好,不在乎學習、性格等。再回想領導講給我的例子,是啊,單純的好,是信任是依賴。要我,我也喜歡這樣的老師。在杭州幾日,一有空閑,我就在想,我要創造什么樣的機會才能讓我們重拾信賴,什么的機會能讓她在班級里展現那個閃閃發光的自己?這幾日,無解。
回到班級后,孩子都圍著我說著好想王老師,問著王老師到底去干什么了。只見小松遠遠地望著我,眼神里有驚喜有膽怯。第二天早讀,我們照例開始進行古詩過關(每個孩子到我面前背誦我要求會背的古詩)。她排在了他們那一組的隊尾,我一直在心里暗示自己,要對她微笑,要單純的對她好,哪怕她只背出題目,也要及時給她肯定。終于到她了,出人意料的是她背的極其流利,極其熟練。我毫無顧忌的擁抱了她,她笑的似花開,其他的孩子看見了也在咯咯笑。排在她后面的一個程度很好的孩子,神助攻地說了一句:“小松背的真好,比我都背的都熟。”
在第二次、第三次背古詩的時候,小松都能迅速過關,我有時豎個大拇指,有時摸摸她的頭,現在她上課特別積極,也知道空余時間拿起課外書開始閱讀。我心里很高興,為她也為自己。
現在我才突然想起來蒙特梭利有一句話,大概是這樣說的:與孩子有身體接觸,能更好地拉近與學生的關系。不知道是我的態度變化還是那一個擁抱,拉近了我倆的關系,但現在的開端是十分好的。雖然她今天又沒有在課堂時間完成習字任務,但已經很不錯了。能符合她的最近發展區,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現在的她時不時就找我聊天,我也愿意陪她聊。她讓我知道,拉近一個孩子其實很簡單,但改變一個孩子還需要堅持。要時刻提醒自己:愛他們,是不摻雜任何東西的愛。他們是透明的,我要努力使自己變得透明,這樣我們才能一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做老師的,不僅要教書育人,還要教育自己,提醒自己。就像陶淵明說的: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身累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