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游泳出來,忽然想到:或許生活就跟游泳一樣,必須保持一定節奏。
剛開始學會游泳那會兒,稍一分神,節奏一亂,就很容易嗆水。
如果生活的節奏亂了,也會面臨著同樣的危險。只不過這危險不像嗆水那樣兇猛,像溫水煮蛙,不易察覺。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危險更可怕。所以必須時時警惕,防微杜漸。
或者“節奏”也可以換成“習慣”。
我最近建立的節奏就是堅持去圖書館。剛剛堅持了一周。每天去。哪怕只待兩三個小時。重點是保證沒有特殊情況就去。去了自然就會做事,哪怕狀態不是最好,哪怕效率不高。有幾次,雖然被無聊的工作折磨得十分痛苦,卻還是一不做二不休地待到圖書館停止服務的廣播響起。
當然,我并不是最近才發現在圖書館效率高。不過之前對自己的要求很寬松,比如下雨天一般就不出門了。你知道的,上海下雨實在太頻繁了。所以我現在對自己的新要求是,只要別人還能出門上班,我就能出門去圖書館。跟那些早出晚歸上班的人相比,我可以晚出早歸,這已經很幸福了不是嗎?
還有另一種情況會導致節奏亂掉。說起來有些意思。就是我發現大腦真的是很擅長自我麻痹,而且是做長線的那種。比如堅持了幾天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對我而言,包括了去圖書館和跑步兩項就算健康向上了),或者用了一段時間某個提高效率的方法(比如蕃茄工作法),我的大腦就會自我感覺良好起來,覺得沒有那樣的生活方式或者工作方法也可以效率很高。而且頭兩天真的是這樣,在家工作也可以精神抖擻。但是過不了多久就被打回原形。周而復始。我現在已經完全不用什么蕃茄工作法了,雖然我還花錢升級了專門的軟件。
《正念的奇跡》一書里提到一道越南民歌:
一切事中最難者,莫過于在家修道。其次是在人群中。第三是在寺廟里。
我覺得可以把修道換成工作,人群換成圖書館、咖啡廳,寺廟換成公司辦公室。在家工作確實需要更多的自制力。雖然偶爾也有狀態好的時候,但更多的時候還是沒有那么強大。
提到正念,講的最多的是觀呼吸,呼吸就是一種節奏。堅持去圖書館,堅持閱讀,堅持寫作,堅持跑步,各種堅持都是要培養一種節律,或者說建立習慣。因為我相信,節奏或者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自動地推著你向前,即使狀態不佳的時候,你的表現依然會在平均水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