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有小伙伴留言:
一直比較流行一個問句:“你的夢想是什么?”
我也問過自己,結果:竟然不知道。
瞬間沒有方向和目標,那些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的人總比我迷茫要好。
真的是這樣嗎?
“你的夢想是什么?”這之所以會如此泛濫,大致可以歸功于X好聲音節目,導師一轉身,基本上都會問這個問題。
我突然發現,身邊的人好像對夢想這個詞自動免疫了,有些還達到了“談夢想色變”。如果現在有人和你談什么夢想,你或許會“呵呵”,你或許也會手動翻個白眼。
為什么我們羞于談夢想,為什么我們聽到“夢想”的第一反應是:哦,你那個離我太遠了,你那個太不切實際了,我好像沒有夢想,等等。
夢想一詞已經被妖魔化、標簽化了,導致很多人都不敢提夢想了。
雖然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么,小時候說過的那些早就忘記,有些現在能想起來,也會在自嘲自己,小時候的那個夢想去哪里了。
但是我依然會一如既往地尊重每一個夢想,除非一種,就是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還美其名曰為夢想的夢想。
先和大家先講一個為了夢想的故事。(我很難說是否不切實際)
去年,我也任性了一回,到云南徒步,了卻我心中的一個愿望,不能說是夢想,還真談不上,就只是一個愿望罷了。從大理用了整整3天的時間徒步到麗江,然后到瀘沽湖騎行,再去虎跳峽徒步了3天。(這不是重點,要攻略可以留言哈。)
在束河古鎮的一家青旅,因為前后兩次留宿,和掌柜,還有幾個義工都比較熟悉了。虎跳峽回來后還有兩天的空檔,就又回到那家繼續留宿了,晚上也和他們一起拼餐(就是每個人交20元,有人去買菜,一起做飯吃),除了份子錢,有兩個大哥還多出錢,說是多買點菜、水果加餐,隨便買點酒回來。
開飯前,得知,原來今天是其中一個義工在麗江的最后夜晚,即將結束了他在外漂泊的三年多追夢生涯。第二天大早的飛機就要回去了。我們一群來自五湖四海,有的才剛剛認識,但是絲毫不妨礙我們一起為他餞行。
期間,還有其他青旅或是店家的義工、老板過來為他餞行,聊著那些年的二、三事,從中得知:
他畢業三年多,在麗江已兩年多了,到麗江前,獨自行走過西藏等我們心之所想的地方,也算是一個背包客了吧。后來,走到麗江,落腳。
他做過好多事情,自己開過小店、擺過攤、開過車、做過導游,以及現在同時兼著多家青旅的義工。然而,這一切,都即將結束了。因為他明天就要回去了,離開埋葬了他三年多青春的夢想之地。
我們聽他講述著這些年發生在他路上的故事:好玩的、驚險的、有趣的,從中我感受到,他的熱愛;聽到最后,也聽出了他的無可奈何。
現實的原因也很簡單:父母親催著他回去找老婆了,說是快30的人了,反正在麗江也沒有什么正經的事業,還不如趕緊回去再找個工作、成個家。
就是這樣,現實就是這么殘酷。
我們能說他沒有夢想嗎?不能吧。
我們能說他的夢想不切實際嗎?不能吧。
我們能說他沒有為夢想在努力嗎?也不能吧。
我們能說他曾經、現在、未來不迷茫嗎?也不能吧。
如果他這三年多在麗江有了一份較為穩定的事業,那他還用從他夢想的世界被迫回歸到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嗎?
我們還能簡單地說:
有夢想比沒有夢想更好;
哪怕是有不切實際的夢想也總比沒有更好。
其實,沒有什么比什么更好。
關鍵還是在于看我們如何對待,關鍵在于最后的那個結果。
我也想要有清晰夢想,只是現在還真沒有或是不明確;
我也有不切實際夢想,只是現在的我知道還不是時候;
我尊重每個夢想,同時也尊重每一個迷茫的你。
即使現在還沒有夢想,或是永遠不會有夢想;
即使現在迷茫了,或是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在迷茫。
只是,這個真的沒有什么。
有夢想,就去勇敢追逐。
迷茫了,就先接納現狀。
不管是不是有夢想、不管是不是迷茫了,都需要關注當下,回歸現實。
有夢想,要實現也要有本事、有能力、有手藝。
如果只是看著夢想,不看看現在的自己,就容易眼高手低,想一些、做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最后還不如沒有夢想腳踏實地的人。
迷茫了,沒關系,也請先看看現在的自己,有什么能力、有什么手藝、有什么本事能在市場上兌換經濟價值回來,保證生存。能做什么就先做什么,在過程中再去搭建夢想、追逐夢想。
如果你現在迷茫,請做好手上能做的事。但也請你在未來的日子里,不要放棄尋找夢想的勇氣。
最后,請記得,越是迷茫的時候,越不要忘記保持學習的習慣,在過程中腳踏實地,學習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當找到夢想的那天,我們也要有能力接得住,不然也是白瞎。
[93/100]